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对贫困问题尤为重视。过去5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平均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5%,令全世界为之惊叹。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承诺,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报告还指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尤其强调要把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贫困问题相结合,足以看出国家对信息化的减贫效果的重视。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前三章主要为理论分析,包括贫困与信息化的概念界定、相关文献综述、发展现状简述;第四章为实证分析部分,首先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贫困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为主要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从静态视角通过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农村信息化发展对减贫的作用方向和效果;其次,分别用2010-2014年分地区贫困发生率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从动态视角采用系统GMM对模型进行数据和计量方法的稳健型检验,结果均表明:信息化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贫困的减缓。最后,再以中介效应检验的方法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减贫效果,梳理出信息化发展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机制。通过检验,得出中介变量人均GDP即经济发展水平为一条有效路径,中介效应为23.4%。第五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治理信息欠发达地区农民信息贫困的策略,为我国信息贫困治理和建设提出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信息化与贫困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建设的热潮,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目前对信息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信息化的测评、绩效评价和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分析,国内尚未有关于信息化发展与农村减贫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试图用14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对两者关系和作用大小进行实证分析,并探究其影响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