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易、偏型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定位及育性恢复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jj978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用粘、易、偏型非1BL/1RS不育系ms(kot)-90-110,ms(var)-90-110,ms(ven)-90-110为基本材料,采用单体分析和缺四体分析两种方法对粘、易、偏型非1BL/1RS不育系进行了育性基因定位。同时选用一批生产上正在推广的小麦品种(系)与上述三种不育系进行了广泛的测交,以研究其育性恢复性能。结果表明: (1)粘、易、偏型非1BL/1RS不育系不育性彻底,易恢复性强,恢复源广泛,不育系及F_1无单倍体产生,高恢复度亲本F_1育性变异幅度
其他文献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不仅给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解决,将对本区、黄河下游地
2000~2002年,以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CER119和K型不育系K3314A为材料,进行分期播种、分期剪穗和人工控光试验,用图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其育性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1.K型不育系K3314A分期播种和分期剪穗的再生分蘖穗均表现稳定雄性不育,为非敏感不育类型不育系;而CER119具有育性转换的特性,其育性随孕穗期对应温度变化呈规律性变化。 2.CER119的育性
本论文在广泛收集长白山林下山参分布资料基础上,2012年8月至10月在长白山通化、白山、吉林和延边地区,采用实地踏查与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林下山参生态环境、群落类型、单
为探究不同秧龄、水分管理条件下缓/控释肥对水稻氮素吸收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迟熟中籼水稻品种F优498为试验材料,分别研究不同移栽秧龄:3叶1心(T1),5叶1心(T2),7
本研究以小麦硫氧环蛋白反义基因(Anti-TrxS)为遗传转化的目的基因,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优良受体基因型的筛选与高效再生体系的优化;2、基因枪、花粉管通道及子房注射法转化目的基因;3、目的基因的检测。试验材料、方法及结果如下: 1.以19个栽培小麦品种(豫麦66、豫麦18-64、豫麦34、豫麦47、豫麦49、豫麦70、豫麦18、豫麦57、周麦16、89(117)、91(8)、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