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站在我国宏观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我国未来的科学审视,也是对城市化和工业化中不理性做法的理性回归。但是,“发展是硬道理”和30年来我们坚持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立国方针都决定着建设占用耕地的不可避免性。要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是最有效的途径。不同的开发整理方式和过程对土地环境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制定合理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很多地区开展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偏面强调增加耕地面积,对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重视,破坏生态多样性和土地景观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土地整理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还刚刚起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尚属空白,评价的具体方法、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仍无先例。从其概念入手,借鉴国际上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构建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理论,将为土地开发整理的环境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本论文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以下4点结论。(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在规划方案编制的初期对一定时期规划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综合环境效应进行分析、评价与预测,并针对规划方案的潜在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提出消除、减缓、避免不利环境影响的措施,直至替代方案,从而在源头上尽可能减少各单项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对整体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使规划从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的大局出发,综合考虑区域内所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环境的协同效应、滞后效应、迭加效应、累积效应和综合效应,全面分析各个备选方案对区域环境的综合影响,进而进行替代方案的优选,以保证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可持续性。土地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结果,对规划方案作适当调整,对可能导致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真正成为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规划。(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全面改造,根据系统学功能—结构论的要求,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达到优化土地系统功能,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利用效益的作用。系统学可观可控论也要求在研究土地利用复合系统时应将其分为自然、经济、社会等子系统,实行分层研究才能厘清各因子的作用机制。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重点讨论环境战略的可持续性,对可预测的不可持续性可通过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减缓、补救措施或替代方案来为最终战略决策的实施提供环境效应依据。环境价值理论则要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应注重资源的效用性与稀缺性,应充分体现资源的潜在价值。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区域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和景观格局演变即时间异质性可借助生态景观理论来评价。(3)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上,论文构建了综合评价法和幕景分析方法,并赋予了他们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涵。其中综合评价法是根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选取了影响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69个初始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指标筛选程序筛选出对区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最具影响力的15个指标,构建了3级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理论体系。而幕景分析方法则是借助幕景分析和土地利用理论,以斑块密度为指标,以土地利用分类为基础,构建了不同类型的指标在不同土地利用分类中的权重,适合于从单纯生态环境的角度评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生态环境影响。(4)从实例分析看,苏南张家港市、苏中如东县、苏北涟水县2010年的环境综合效应值分别比2000年高11.005%、8.251%和6.394%,说明土地整理规划有助于区域综合环境的改善。发展越快的地方其环境综合效应提升越快。而幕景分析方法的结果是苏南张家港市、苏中如东县、苏北涟水县2010年自然态生态环境效应值比2000年分别下降0.701%、0.009%、0.954%,而对应的2010年干扰态环境效应值比2000年分别下降1.813%、2.765%、1.536%,比对应的2010年自然态生态环境效应值分别下降1.111%、2.757%、0.582%。据此,可以认为,从区域综合环境效应的角度看,无论是发展快的苏南张家港市,还是发展相对较慢的如东县和涟水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后其综合环境效应都有明显提高,其中以苏南地区增加最快。而幕景分析方法得出的是单纯生态环境效应,其结果是如东县下降最快,其次是张家港市,再次是涟水县,与前者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在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合理性受区域土地整理的目标影响较大。在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我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为实现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而编制的,目的是解决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问题,而实际保护的是建设占用耕地所获取的产业经济效益。因此,在衡量其对区域环境的总体效应时,其经济环境得到了较大提升,规划似乎是合理的。但单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上看,规划更多的注重的是耕地数量的相等,耕地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也就难以得到保障,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也是情理之中,因此,单纯从生态效应上考虑规划似乎又具有不合理性。综合环境影响评价需要评价区域综合环境效应,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综合体。从区域发展看,评价的结果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主要体现经济环境效应,因而整体效应值是上升的。而幕景分析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来探讨土地开发整理对环境的效应,是纯生态环境目标,因而更多的是体现纯生态环境效应,呈现下降趋势也属正常。从结果上看,综合环境效应值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张家港市,其次是如东县,再次是涟水县。这说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更有利于发达地区的综合环境改善。幕景分析法的结果表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发展快的和发展慢的区域环境影响力均要小于发展速度居中的苏中地区的。也就是说,单纯从生态效应的角度上看,相对落后地区的土地开整理对其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