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胃丁酸灌注促进山羊瘤胃上皮乳头生长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v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前研究表明,瘤胃丁酸灌注可上调上皮细胞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但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丁酸对瘤胃上皮乳头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首次探讨了瘤胃丁酸灌注对山羊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分为两部分:1,瘤胃丁酸灌注实验;2,瘤胃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实验。1,瘤胃丁酸灌注实验二十四只装有瘤胃瘘管的健康山羊(4月龄;体重19.05±0.43kg)随机分成两组:B组(n=12,丁酸50ml 0.3 g/kg·BW/天经瘘管灌注到瘤胃)和C组(n=12,经瘘管注入相同剂量的缓冲液,但不含丁酸)。每天上午饲喂前1h灌注,实验期为28天。每组的四只山羊分别在最后一天灌注后的5、7和9小时被屠宰。采集瘤胃上皮样品,用游标卡尺检测瘤胃上皮形态上变化;Real-time PCR法检测基因表达。采集瘤胃液,用气象色谱法测定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SCF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丁酸灌注组1小时后瘤胃内丁酸浓度增加了 99.77%,且差异显著,并且持续了2.5h。瘤胃上皮形态学数据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丁酸灌注组山羊前腹盲囊,腹囊和后腹盲囊在5h时的瘤胃上皮的长度分别增长21.77%(P<0.05),19.06%(P<0.05)和 28.14%(P<0.05);在 7h时,分别增长26.76%(P<0.05),14.32%(P<0.05)和 24.80%(P<0.05);在9h时分别增长 18.85%(P<0.05),22.70%(P<0.05)和24.36%(P<0.05)。丁酸灌注组山羊前腹盲囊,腹囊和后腹盲囊在5h时的瘤胃上皮的宽度分别增加35.46%(P<0.05),29.28%(P<0.05)和34.61%(P<0.05);在 7h时,分别增加35.66%(P<0.05),13.12%(P<0.05)和 14.86%(P<0.05):在9h时分别增加36.41%(P<0.05),25.32%(P<0.05)和 33.84%(P<0.05)。与对照组相比,丁酸灌注组瘤胃上皮前腹盲囊,腹囊和后腹盲囊的细胞密度在5h时分别增加了增加25.26%(P<0.05),18.47%(P<0.05)和 15.43%(P<0.05);在 7h时,分别增加 16.27%(P<0.05),23.98%(P<0.05)和 21.40%(P<0.05);在9h时分别增加30.99%(P<0.05),22.64%(P<0.05)和19.64%(P<0.05)。与对照组相比,丁酸灌注组的表面积在5h时分别增加了增加 108.47%(P<0.05),80.45%(P<0.05)和97.37%(P<0.05);在 7h时,分别增加100.66%%(P<0.05),64.68%(P<0.05)和 72.52%(P<0.05);在9h时分别增加 113.76%(P<0.05),91.67%(P<0.05)和99.44%(P<0.05)。与对照组相比,丁酸灌注组山羊棘突层和颗粒层细胞数量在5h,7h和9h是时细胞分别为9148.18±291;9096.93±264和8047.62±2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936.03±186;7797.93±125和6883.95 ±197。同样,丁酸灌注组山羊基底层细胞数量在5h,7h和9h是时细胞分别为292.04 ±13.2;293.87±15.0和283.75±12.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0.83±4.9:246.58±4.8和242.52±4.1。与对照组相比,在5h时,丁酸灌注组山羊瘤胃上皮中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P<0.05);CDK2(P<0.01),CDK4(P<0.01),CDK6(P<0.05)和p21(P<0.05)mRNA表达水平上调。并且,在7h时,细胞周期中G1/S期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E(P<0.05)mRNA表达水平上调;在9h时,细胞周期中S期和G2/M期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P<0.05)和CDK1(P<0.05)mRNA表达水平上调。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在5h时,丁酸灌注组山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P<0.05),caspase 9(P<0.05)和Bax(P<0.05)均显著上调;Bcl-2 mRNA的表达水平和Bcl-2/Bax的比值无显著变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与瘤胃内丁酸浓度呈正相关关系。2,瘤胃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实验选取8只健康山羊,屠宰采集瘤胃上皮。胰蛋白酶消化获得瘤胃上皮细胞后进行原代培养,待24 h细胞附着后,分别接受以下处理:对照组pH7.4(C,n=8),实验组pH7.4+5mM丁酸(B,n=8)。处理24h小时后,收集细胞待检。QPCR方法同于以上体内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pH7.4相比,丁酸(5mM)处理组促进瘤胃上皮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 D1,cyclin E1,cyclin B1,cyclin A,CDK2,CDK4和 CDK6的mRNA的表达,CDK1和p21的mRNA表达没有变化。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中,与对照组pH7.4相比,丁酸(5mM)处理组促进瘤胃上皮中caspase 3,caspase 9和Bax的mRNA表达水平,并且Bcl-2和Bcl-2/bax的比值降低。结论瘤胃丁酸灌注促进了上皮的生长,该作用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有关。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结果显示,丁酸促进了瘤胃上皮细胞从G0/G1到S期到G2/M期的运转,促进细胞增殖;同时,丁酸促进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体外实验的结果与体内实验一致,证明丁酸既促进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又加快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丁酸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利于维持细胞数量的稳态。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了畜牧业合作的订单备忘录,其中肉羊是畜牧业重点发展的潜力之一。瘤胃上皮的生产促进山羊的整体健康和生产性能,瘤胃上皮的形态大小是评价瘤胃健康的标准之一。在巴基斯坦,目前缺少对不同环境和气候下,不同品种之间的山羊的瘤胃上皮形态差异。为增进两国之间的合作,我们比较研究了中国的波杂山羊和三种巴基斯坦的山羊品种(Kamori,Pateri和Tapri)之间瘤胃的差异。目的是观察比较两国山羊不同品种之间的瘤胃上皮形态学上的差异。从屠宰场购买9头巴基斯坦的山羊(每个品种3头),称取瘤胃的重量(包括瘤胃总重量湿重和去除瘤胃内容物后的瘤胃重量干重)。采集瘤胃中前腹盲囊,腹囊和后腹盲囊用PBS缓冲液冲洗干净后保存在10%的福尔马林液中,而后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与Pateri、Tapr和波杂山羊相比,kamori山羊的干重显著增加,其他均无显著变化。瘤胃上皮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与Pateri、Tapr和波杂山羊相比,kamori山羊中腹囊的瘤胃上皮长度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 39.60%、40.29%和26.45%。宽度分别增加了 51.47%、56.09%和 77.77%,密度分别增加了 26.32%、28.39%和32.69%,表面积分别增加了 164.98%、166.21%、211.22%。前腹盲囊和后腹盲囊各个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Kamori山羊的瘤胃干重和腹囊部位的瘤胃上皮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说明Kamori山羊具有较高的生长和繁殖特性。这些数据有助于为对巴基斯坦的地方品种的后期研究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试管苗玻璃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障碍。大蒜试管苗极易发生玻璃化,发生后不易恢复,严重影响组织培养技术在大蒜脱毒快繁、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玻璃化发生机理至今尚未明确,导致玻璃化防控因缺乏理论基础而效果有限。研究表明,玻璃化试管苗中存在活性氧代谢紊乱,但两者的相互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阐述。为了从内源活性氧作用的角度解析大蒜试管苗玻璃化发生的机理,本研究以大蒜品种‘二水早’为材料
芹菜(Apium graveolens L.),为伞形科(Apiaceae)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叶菜类蔬菜作物之一。芹菜主要食用部位是幼嫩的叶片及其叶柄。叶用芹菜按照芹菜叶柄颜色,可划分为白色、绿色、浅黄色、红色和紫色芹菜。富含花青素的农产品,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研究和培育紫色芹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从南京地方品种‘六合黄心芹’中,筛选到紫色芹菜材料(命名为‘南选六合紫
葡萄是一种广泛栽植的重要果树,其生长发育易受世界范围内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影响。干旱胁迫和铜胁迫是两种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也是葡萄栽培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有必要去挖掘能够抵御或者适应这些逆境的遗传资源。干旱胁迫下葡萄转录水平的测定:对旱干胁迫处理组和对照组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RNA测序(RNA-seq)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现的12451个差异表达的基因(DEGs)中,有8021个基因上调表达
马度米星铵(maduramicin)是聚醚类抗生素的一种,因其具有抗球虫谱广、效价高、用量少、价格低廉、促进增重且球虫不易产生耐药性等诸多优点,广泛用于防治肉鸡球虫病。但其安全范围极窄,推荐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常导致靶动物肉鸡及非靶动物猪、牛、羊、兔和人的中毒,心肌和骨骼肌是其毒性损伤的靶器官,现有研究多见于中毒案例报道和临床病理组织学观察,其引起心肌和骨骼肌毒性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探究马度米
森林生物量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密切相关,是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参数。森林生物量作为反映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对区域森林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黑河上游小流域为例,利用机载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数据、资源三号光学数据和地形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实地采样的森林地上生物量数据,探索了五种预测模型包括随机森林算法、支
最近的研究表明,P-糖蛋白(P-gp)影响外源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有文献报道,啮齿类和人类的P-gp受多种因素及各种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从而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槲皮素对大鼠P-gp的表达影响及其对伊维菌素在大鼠体内外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首次表明槲皮素可以调节P-gp的表达并减弱P-gp对伊维菌素的外排功能。槲皮素存在于很多植物性饲料中就欧诺个,具有多种活性作
考虑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因素,发展高效农业对于建设可持续型畜牧业至关重要。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是具有遗传性的饲料效率指标,被定义为动物是实际采食量与预期采食量之差,其反应动物个体的代谢差异,选育低RFI的家畜可以提高饲料效率,减少饲料原料消耗,增加畜牧从业者的经济收益。然而,参与饲料效率调节的相关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这极大地阻碍了将RFI引入育种体系。研究
随着集约化养殖与全球变暖趋势的日益加剧,热应激已成为影响畜禽养殖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热应激会引起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损伤,严重时会引发猝死。研究发现热应激猝死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心肌对热敏感,当机体遭受热应激刺激时,心脏成为遭受损伤的重要器官之一。因此,探究热应激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方法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热应激的损伤已成为科研工作者探索的热点。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
淫羊藿(Epimedium davidii Franch)为我国传统的补益中草药,具有“益精气,坚筋骨,补腰膝,强心力”之功效。随着近年来对其药理学功能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发现淫羊藿苷(Icariin,ICA)为淫羊藿的主要药理有效成分。诸多临床和实验药理研究表明,ICA具有抗病毒、抗氧化、免疫增强等效果。然而,由于黄酮类成分水溶性较差,在实际临床应用时经常会造成一定的不便。为了提高ICA的生物利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是反刍动物主要的能量来源,可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60-80%;SCFA更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号因子。研究表明日粮精料水平影响瘤胃上皮的生长,但其中的机理不完全清楚。本论文旨在研究日粮精料水平对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第一章日粮精料水平对山羊瘤胃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及SCFA和pH的作用12只山羊随机分成低精料组(LC,n=6)和中等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