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氧化氮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细胞中,并直接参与生理活动传导信息。对于一氧化氮(NO)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需要,由于一氧化氮本身不具有荧光信号,所以荧光分析法就要通过引入具有荧光基团的试剂与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与荧光基团自身光学性质有一定差异的化合物,以此通过改变荧光基团光学性质来定性和定量测定一氧化氮。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分别对一氧化氮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分类和合成及性能研究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述了一氧化氮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分类,并介绍了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进展。第二章,利用氨基荧光素和1,4,8,11-四氮杂十四烷相连制备了铜离子络合物,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等对配合物和一氧化氮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在0.1 mol/L pH 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分别进行了⑴加入NOC-18的实验对比;⑵一氧化氮浓度对荧光探针灵敏度的影响;⑶测试一氧化氮探针的选择性及pH的影响等实验来进行荧光探针的性能测试。经过测试后的发现此荧光探针的λex=465nm ,处有最大发射波长且为λem =522nm;并且在pH为4.5时有最大发射波长,并且在H2O2,ONOO-和OH-存在的情况下,荧光探针表现了很好的选择性。第三章,本章我们使用二氯荧光素和邻苯二胺合成了内酰胺,然后与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二氯荧光素苯三唑。由于二氯荧光素苯三唑在水溶液中可以分解为二氯荧光素和苯三唑,且苯三唑本身具有很强的荧光,所以通过对其荧光的检测就可以对一氧化氮进行定性和定量。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等对配合物和一氧化氮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并在0.1 mol/L pH 7.40的PBS缓冲溶液中,分别进行了⑴测试一氧化氮释放剂加入前后反应的荧光强度变化;⑵测试随时间变化下内酰胺与一氧化氮反应的荧光强度变化;⑶测试不同pH下内酰胺反应的荧光强度变化。经过测试后的发现此荧光探针的λex=521nm,处有最大发射波长且为λem =544nm;并且荧光探针在H2O2,ONOO-和OH-存在的情况下,表现了很好的选择性。第四章,本章我们使用曙红Y与邻苯二胺反应制备曙红Y内酰胺,与一氧化氮反应,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等对配合物和一氧化氮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并在0.1 mol/L pH 7.40的PBS缓冲溶液中,分别进行了⑴测试一氧化氮释放剂加入前后反应的荧光强度变化;⑵不同一氧化氮浓度对反应的影响;⑶测试荧光探针选择性等实验。经过测试后的发现这种新荧光探针在测试中具有较大的激发和发射波长(λex/λem: 553/574 nm),当活性氧化物NO3-,H2O2与一氧化氮共存时,对一氧化氮的选择性良好。第五章,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