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空间”的演变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water_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画的主旨,从表现技法和形式来看就是如何认识空间和表现空间的问题。  本文以五代两宋为研究基点,通过对五代两宋各阶段山水画空间样相的形成与演变的针对性分析和论证,以及对五代两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空间的理论与风格图式特征的分析、归纳,并对其演变的内在原因的揭示,旨在梳理中国山水画所独有的空间理论、整理这一时期中国山水画独具的形式样相。  研究绘画技法的时代风格样相必须要兼顾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因而在论证过程中,本文把画面中的空间分成个体物象形体塑造、物象间的空间结构转换、大空间营造三方面构成因素,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入手,理论的基础和其所独有的特性以史料、技法理论等文字论证与作品图式论证并重互证的复线式结构展开论述。  通过分析和梳理,本文在理论上归纳了五代两宋各时期山水画空间的技法,探讨了山水画由五代向南宋风格发展过程中其背后的时代审美观念的演变原因,其中对“三远法”和“六远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理清、对“看山法”空间技法的梳理是本文理论方面的创新所在。  在作品图式论证方面,本文尽可能全面的列举了五代两宋时期流传有序或影响深远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对其所体现的空间样相从取景、造型、局部空间的结构交接、空间秩序、视觉效果等诸方面的归纳与梳理之后发现,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空间的发展与理论中的个体物象形体塑造观念紧密相关,整体上大体经历了由“求似”到“求真”、由“重外形”到“重内理”、由“求真”到“表现意趣”、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这样三个阶段;而在空间的视觉效果方面则体现为由缺乏体感和质感的、近似于符号化的形象组成的平板空间向体质感兼备的拟真化幻境空间过度,进而在空间的整体性、“时”、“侯”都具有拟真感的基础上强化情境,又回到符号化的平面与立体兼具的空间。在对这种类似于“回归”的现象的梳理、分析之后,本文总结了五代两宋时期各阶段山水画空间所呈现的特征,以及其发展演变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中国山水画空间在追求造型简炼、不求形似也不失其理、虚无缥缈而又涵纳万有的审美观念指引下,在形式上崇尚平、淡、虚、空的样相结论。
其他文献
期刊
A calculation method for material requirements which is based on BOP(Bill of Process) in assembly product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BOP of ass
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作为南阳汉画像石发展鼎盛期的代表作之一,以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向后人展示了成熟期的汉画像石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尤其是人物画像在表现技法
本文是元代书家周伯琦的个案研究。以史料和图像为中心,以生平、交游和思想考索为线索,以篆书为研究重点,研究了周伯琦的书法思想、书法艺术和书史地位。  元代鄱阳周氏三世翰
Remote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RMD) is a new kind of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technology that combines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fault di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南北音乐文化几度融合,既保存了汉族音乐的传统,又发展并产生了新的因素,为隋唐宫廷音乐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本文对南北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