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和比较终末期肾病患者采取血液透析治疗和腹膜透析治疗对生活质量状况的影响,通过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这两种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更合理有效的改善和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后生活质量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为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的临床调查研究,选取自2013年1月-2013年4月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两家三甲医院首次进行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治疗的住院患者,共计60例,其中腹膜透析组30例,血液透析组30例。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运用肾脏疾病相关生活质量表(kidneydisease quality of life short form(KDQOL-SFTM)1.3量表),进行相关调查。每隔一个月重复一次发放,共8次。连续8个月发放,共发放问卷480份,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100%。所有调查资料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分类资料行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对血液透析组与腹膜透析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1.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无差异,但在付费方式(P=0.011)与家庭收入(p=0.021)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组患者的家庭收入高于腹膜透析组患者的家庭收入。2.在生活质量的比较上,两种治疗方法在各个因子中的表现不尽相同:(1)不同透析方式间,在症状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血透组优于腹透组。(2)不同透析方式间,在社交质量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腹透组优于血透组。(3)不同透析方式间,在总体健康影响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腹透组优于血透组。(4)症状因子明显随治疗时间的变化而持续的增高。血透组在持续增高后第6、7个月时达到两组最大值,以后基本持平。腹透组在趋于平稳增高的过程中第八个月达到腹透组的最大值,其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肾病影响因子随治疗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腹透组在增高后第3、5个月时达到两组的最大值后基本持平。血透组在增高过程中趋于平稳,第8个月时达到了血透组的最大值。其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6)睡眠状况因子随治疗随时间的变化而增高。血透组在持续增高后第6个月时达到两组的最大值后趋于平稳。腹透组在第3个月时达到了腹透组的最大值后趋于平稳,其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7)躯体功能因子明显随治疗时间的变化而增高。血透组在明显持续增高后第6、8月时达到两组的最大值。腹透组也在明显持续增高后第6、7和8个月时达到了腹透组的最大值。其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8)活力、精力因子明显随治疗时间的变化而降低(P=0.000),两组均在明显持续增高,第3个月达到最大值后明显持续下降,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其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1.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工作状态上均无差异,但在付费方式与家庭收入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医保制度在不断完善,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负担,提高社会回归率,改善ESRD患者的生活质量。3.血透组在症状方面优于腹透组。腹透组在社交质量和总体健康两方面优于血透组。4.两组患者在症状、肾病影响、睡眠状况、躯体功能、活力五个方面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