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将来自沈阳地区的慢性苯中毒患者及同样接触苯而未发病的健康人群匹配后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集外周血,提取DNA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RCC1Asn118Asn(rs11615),C8092A(rs3212986);ERCC2/XPD Lys751Gln(rs13181)、Asp312Asn(rs1799793)和Arg156Arg(rs238406)SNP基因多态位点的分布情况;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接触苯的浓度及年限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ERCC1和ERCC2/XPD候选SNP基因型和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联,为找寻慢性苯中毒易感人群的生物标志及其防治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方法:
研究对象的确定:按照1:2配比的原则(年龄、性别、工种、接触苯的年限匹配),病例组是来自沈阳地区的确诊为慢性苯中毒的102名患者,对照组为同样来自于沈阳地区,与中毒患者相同性别、接触苯的年龄和工龄相近而未发生中毒的人员204名,研究对象均为汉族。
问卷调查:对每个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家族史、职业史、职业病诊断情况及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等进行调查。
血样采集:经知情同意后每个研究对象采集静脉血样2ml,EDTA抗凝。
DNA制备:采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全血DNA,-20℃冻存。
ERCC1基因和ERCC2/XPD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及分析:TaqMan()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ERCC1Asn118Asn(rs11615),C8092A(rs3212986)SNP位点基因型;ERCC2/XPD Lys751Gln(rs13181),Asp312Asn(rs1799793)和Arg156Arg(rs238406)的基因型。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earson X2检验用于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分析基因多态位点和慢性苯中毒易感性是否有关,以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限(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关联强度。为了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如性别、工龄、吸烟和饮酒,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校正后的OR值及95%CI。以性别、累积接触水平、吸烟、饮酒和不同多态的基因型作为分层因素,计算各层的P直、OR值及95%CI。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工种及接触苯年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病例组和对照组匹配。ERCC1 Asn118Asn(rs11615)TT基因型可使慢性苯中毒发生风险增高(ORadj=3.251,95%CI=1.365-7.743,X2=6.718,P=0.010),而尚未发现ERCC1 C8092A(rs3212986),ERCC2/XPD Lys751Gln(rs13181),Asp312Asn(rs1799793)和Arg156Arg(rs238406)等位点与慢性苯中毒发生的关联。分层分析显示ERCC1 Asn118Asn(rs11615)TT基因型可使不吸烟人群CBP风险增高(OR=3.214,95%CI=1.359~7.601,X2=7.610,P=0.006)。饮酒对ERCC1和ERCC2/XPD基因型人群发生慢性苯中毒并无影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相同的苯作业暴露环境下,携带ERCC1Asn118Asn(rs11615)T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风险增高。提示ERCC1Asn118Asn(rs11615)多态可能作为慢性苯中毒发病危险性增加的生物学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