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oN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作用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ye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菌可感染多种宿主,导致败血症、胃肠炎和腹泻,也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因此沙门菌病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自然环境中,沙门菌以浮游状态和多细胞聚集的菌落如生物被膜状态存在。沙门菌通过附着在生物或非生物的表面形成生物被膜,抵抗消毒剂、环境压力、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从而促进细菌生存和传播,增强其毒力,与沙门菌病的爆发和患者持续感染相关。为了更好地防控人和动物的沙门菌病,有必要阐明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对两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的鼠伤寒沙门菌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rpoN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测定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成分的表达差异,发现RpoN为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σ因子之一;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鼠伤寒沙门菌野生株和rpoN基因缺失株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下游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对转录水平发生明显上调的基因在野生株和rpoN基因缺失株的基础上分别构建缺失株,测定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一步确定rpoN基因在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调控网络。1.鼠伤寒沙门菌rpoN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对两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的鼠伤寒沙门菌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rpoN基因缺失株,利用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回复株;比较野生株、缺失株和回复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对环境应激的抵抗力差异,并通过建立的csgA和bcs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其生物被膜成分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rpoN基因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主要是卷曲菌毛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引起的。回复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野生株相似。rpoN基因缺失株在酸性应激和碱性应激条件下对外界环境应激的抵抗力均显著增强,说明rpoN基因为鼠伤寒沙门菌中生物被膜形成相关σ因子之一,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2.RpoN在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对下游基因的调控作用以gyrB基因为内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鼠伤寒沙门菌野生株和rpoN基因缺失株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下游调控基因csgD、csgA、bcsA、adrA、gcpA、fimA、lpfE、hfq的转录水平差异,发现rpoN基因缺失后,csgD、csgA基因在生物被膜状态下4 h、8h和24h这3个时间段转录水平均呈现极显著增强(P<0.01),gcpA、fimA基因在8h转录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lpfE、hfq基因也在8h转录水平有显著增强(P<0.05),bcsA、adrA基因转录水平却没有显著变化。在野生株和rpoN基因缺失株的基础上分别构建adrA、gcpA、fimA、lpfE基因缺失株,测定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adrA基因单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P<0.05),而gcpA、fimA、lpfE基因缺失后对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与rpoN基因单缺失相比,在其基础上缺失adrA基因得到的双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P<0.05),缺失gcpA基因得到的双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与野生株相似。缺失fimA或fpfE基因得到的双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两株鼠伤寒沙门菌rpoN基因单缺失株中rpoS基因的表达量以及rpoS基因单缺失株中rpoN基因的表达量,与野生株相比,rpoN基因和rpoS基因的表达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即在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σ因子RpoN与RpoS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rpoN基因可能通过负调控gcpA基因增强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其他文献
  渤海稠油油藏具有原油黏度高、油层渗透率高和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开发效果差,本文以油藏工程、物理化学和热力学等理论为指导,以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为技术手段,开展了“调
会议
纳米稀土氧化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用途的纳米材料,由于其本身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使其具有明显优于常规材料的性能。基于纳米氧化镧的重
随着社会发展,色谱尤其是气相色谱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色谱仪器和分析方法等相关技术手段的完善为气相色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挑战在于伴随着新的环境污染物和各种分子量高、沸点相近、结构相似化合物的出现,人们对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定相是气相色谱分离的核心。目前国内外对于聚硅氧烷类固定相的研究较多,但这些固定相对环境污染物中芳烃异构体的分析结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研制出与被分
在众多杂化材料中,核壳材料因其组成、大小和结构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并且,通过对核、壳形状的控制和尺寸的调节可以调控其复合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于医学、催化、电池电极和军工等领域,因此近年来备受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目前在核壳材料制备方法中,以水热法、溶剂热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和溶胶凝胶法为主,但上述方法均难以实现材料的结构均一性和分散单一性。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方法以实现核壳材料的结构均一性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