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各级政府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扫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还很多,其中以户籍制度为首的制度障碍成为最为显著的制约因素。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予以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论文以西方劳动力流动、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理论分析、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和现状特征,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以及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举措,从五个方面制度创新举措来研究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主要内容等;第二部分,相关背景理论的回顾,介绍了国外劳动力流动、制度创新等理论以及国内相关研究,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分析了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并着重探讨了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制度障碍;第四部分,通过资料分析研究以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历程,以及各自在打破制度障碍,促进的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的制度改革创新措施。第五部分,结合国情,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措施,从户籍制度、农地制度、社会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五个方面提出打破制度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最后一部分提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