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各地经济发展迅猛,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各地政府不断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大。但是由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和建设职责不相匹配,地方政府无法取得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当时的《预算法》又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自行发债,因此各级政府不得不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方式来进行举债融资,从而导致了我国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规模大幅度上升。虽然自2011年以来中央政府逐渐开展自主发债试点工作,之后的新《预算法》也规定各省级政府可以有条件进行自主发债,同时43号文也彻底剥离了地方融资平台的职能,但是由于财政缺口的压力,融资平台的存在并不会彻底消失,因此目前地方政府负有偿还义务的债务及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规模仍十分巨大。截至2016年末,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义务的债务规模为17.19万亿元,相较于2011年末的债务水平增长了一倍多,同时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不透明,导致无法获得我国各级政府的真实债务规模。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井喷式发展,我国政府并没有随之形成统一有效的债务管理机制,债务的管理较为混乱,使得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呈现出整体规模大、信息不透明、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的特点,这都将引起重大的债务风险,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来监测和预警债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以评估地方政府债务为出发点,通过五个步骤来进行具体分析和预测:首先,从选题出发,分析本文所要研究内容的背景和意义,将相关关键词进行明确的界定;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文献及相关理论的综述和研究,将目前学者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特点及风险模型构建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增强债务风险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来为之后的研究奠定好坚实的基础,以期构建出最优的、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债务风险评估模型;第三,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成因三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从产生、发展、分税制改革后以及逐渐开放四个阶段来全面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史,从债务规模、各地区差距、债务统计信息、偿债资金来源以及筹资来源这五个方面剖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从财政体制建设、政绩驱动、债务风险管理、宏观经济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债务风险的成因;第四,利用改进后的KMV模型对江苏省及其13个市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到该些地区2017年至2019年在不同债务规模下的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发现江苏省及其13个市整体债务风险水平较为一致,处于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违约概率较小;第五,债务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是为了地方政府能够更早更快的防范和发现债务风险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本文从财政体制建设、政府融资渠道、债务信息披露、推进政策执行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来帮助政府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