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n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保障,而良性的经济发展又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榆林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十分突出,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日益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和加工活动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榆林市为例,按照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层次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与计算;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应用变异系数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进行了计算,给出了协调发展类型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划分出协调发展类型。最后,依据协调发展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榆林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 (1)系统构建了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分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两个子体系,包括24个因子。 (2)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榆林市及其各区县分别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榆林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并有持续恶化的趋势;但其经济发展是稳步提高的。 (3)1990-2003年,榆林市的协调度等级的演变依次为:优质协调——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勉强协调。 (4)1990-2003年,榆林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是在逐渐下降的:从1990、1995、1999-2001年的初级协调发展类,到2003年的勉强协调发展类。其中只有1990年是经济滞后型,其他均为环境滞后型。
其他文献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经济加速发展和增长方式落后使中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在此背景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新疆罗布泊地区突然金光喷发,火球凌空,山呼海啸的巨响震撼大地,紧接着,云蒸霞蔚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这标
第一部分,介绍了桥梁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简要叙述了国内外桥梁建设的发展历史,通过建立中国内地最具代表性的沿海某市桥梁信息数据库,并从“总体规模、规模细化、桥型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