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义和句法界面的论元结构一直以来是语言学中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热点。以乔姆斯基和平克为代表的生成语法学派认为动词是论元结构的中心,动词具备构成句子所需的一切语义和句法信息;而以戈得博格为代表的构式语法学派则强调构式在指派论元结构的题元角色和规定论元数量上发挥的主要作用。另一方面,实证研究主要涉及论元结构习得以及母语者论元结构加工的脑神经机制,而对于二语学习者论元结构加工的脑神经机制的研究较少。因此,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第一,英语母语者和高熟练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加工不同违例类型的英语论元结构时的脑神经机制是否存在差异?第二,和母语者相比,高熟练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加工英语动词论元结构时采取了哪些不同的加工策略?本文选取双宾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该结构通常可以表征为“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例如:“Tom baked his son a cake”。以正确句作为参照,实验设置了两种违例类型:其一,直宾位置的论元语义违例。例如:“Tom baked his son aphoto”,直宾论元的语义特征与动词不匹配造成语义违例;其二,调换间宾和直宾位置的论元以实现数量违例。例如:“Tom baked acake his son”,经过调换的间接宾语“his son”在此处成为了多余论元,引起了数量违例。实验结果显示,就英语母语者而言,语义违例诱发了 N400成分,而论元数量违例诱发了 P3a和P600。就高熟练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语义违例和数量违例均诱发了 400~800ms时间窗口内的持续负波,其中论元数量违例诱发的负波波幅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持续负波和N400成分均和语义加工相关,其中,持续负波涉及更加复杂的语义处理。此外,P3a反映了英语母语者被试对新奇刺激的感知,而随后的P600表明母语者被试在注意到句法异常后进行句法整合和再分析时的困难。通过分析,本文获得如下发现:在加工英语论元结构时,高熟练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加注重语义信息,采取了以动词为核心的加工策略,而英语母语者依赖句法结构信息,采取了以构式为核心的加工策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式以及构式和动词的搭配应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增加各类构式输入,从而使其固化为语块存储在大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