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漓江是桂林市人民的母亲河,其景色之优美,风光之秀丽,举世闻名。虽然漓江流域的水资源较中国其他流域来说相对丰富,地域特点也使其水资源管理的发展有着先天优势,但是漓江流域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也带来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危机。论文尝试以经济史学的角度,分析漓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演化变迁的特点,就漓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论文基于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的学理与方法,并根据制度变迁理论和水资源管理中的科层理论,认为严格科层和完全市场是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两个极端,而现实社会中,由于水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开发利用中产生的外部性效应,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水资源管理制度变迁就在中间徘徊。有鉴于此,论文首先对漓江流域各个历史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期和描述,然后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了经济史学视角下的经济解释以及效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古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漓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所涉及的领域和制度特征演变呈现出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态势。在传统社会之初,漓江流域并不处于中华文明的中心,流域内没有过多的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公元六世纪以后,漓江流域内水资源管理逐渐从秦汉时期的战略物资运输,转变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农田水利和航运,并且大小涉水事务均由官方管理。明清时期,流域内人口大幅增加,农业灌溉面积亦随之剧增,大型治洪水利工程出现。同时,在中小型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了民办水利,并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好的功效。至民国,漓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已有了现代化的萌芽。国家对流域水利开发管理有一些现代化的规划,但由于战乱等原因,一度终止。建国以后,漓江流域的水利建设事业发展非常迅速,水电事业有较大的发展。但受左倾思想干扰,流域管理也基本处于无计划的状态,漓江受到污染,而且工程建设多数出现了质量问题和规划问题。改革开放后,漓江流域旅游业快速崛起,与漓江补水、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有关的大型工程建设相继完成。同时,政府对漓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制法规建设、各项建设规划,以及针对城市发展的各项总体规划大大加强了。从漓江水资源管理的历史演变中惊奇地发现,集权与分权模式交替出现,漓江流域的水权两度集中,又两度分散。市场交易成本的上升导致科层式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出现,并逐步严格化。随着用水团体的增多,技术的扩散和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提高,导致科层的软化,水权的分散,市场方式和非官方力量成为水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随着现代化的来临,全新的技术、不断深化的水资源管理领域和方式、浩大的水利工程等因素,使得科层式水资源管理制度再次严格化,水权重新集中。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再次为严格科层注入软化剂,使水权再度出现分散趋势。经济现代化带来了水资源管理显著的外部性效应,两千年水权公有的现实也给分权带来巨大的“路径依赖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水权的分散不会重蹈明清时期的覆辙。针对漓江流域现阶段的管理制度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政策建议,强调了制度演进变革的渐进性特征和协调机制的重要性。必须逐步建立并完善区域和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加强漓江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现代水权制度才能够得以完善,水权的明晰和水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才会成为可能。考虑到路径依赖以及水资源的特性,可以认为,现阶段明晰水权的成本是巨大的,漓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点,近期还要放在解决“政府失灵”问题上,要花大力气建立和完善漓江流域统一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