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盐稀态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控制技术的研究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eiwe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酱油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的中国传统发酵调味品,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口感和风味以及营养成分,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生活中必要的调味品,在世界各地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接受和青睐。此外,酱油还具有多种生物功能活性,如抗氧化,降血压和抑制贫血,抗菌及抗癌等。然而,在酱油发酵和储藏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对机体有害的物质,如生物胺、氨基甲酸乙酯(EC)和真菌毒素等,这些化学物质与发酵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紧密相关。其中,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2A类致癌物,其天然存在于许多发酵食品和酒精饮料,是食品工业中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其潜在的致癌危险性,世界许多国家和组织也相继设立了食品和酒精类饮料的最高残留量。酱油在中国膳食中使用非常普遍,EC的长期摄入可能有累积效应,因此,有必要的对酱油中EC的污染实施控制措施。  本研究主要基于工艺控制方法,对酱油发酵中常见的原材料、常用酵母和发酵温度等与酱油中EC合成相关的因素进行优化,以期找出能减少EC合成的最优发酵工艺条件。首先,为了便于酵母细胞的分离和收集,使用一种模拟完全酱醪发酵的酱汁培养基,这种非酱醪式的封闭液体发酵方式,不仅有利于酵母细胞的分离,还能有效防止被环境中其他微生物所污染。其次,通过对酱汁发酵过程中EC含量的追踪测定,结合发酵过程中的基础理化指标的变化,评估不同发酵因素下对EC控制的效果,同时对发酵过程中EC的前体物质尿素和乙醇含量进行测定,以探究EC的合成机理。结果表明:(1)两种原料组合对EC的合成无显著差异;(2)酵母是导致EC含量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且酵母S比酵母T更有利于控制EC的合成;(3)与常温发酵组(30℃)相比,采取低温发酵(18℃)的策略,不仅具有良好的发酵性能,还能有效控制EC的合成。最后,通过对尿素和乙醇代谢相关的基因进行表达量测定,从分子水平验证了EC及其前体物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酵母S的在发酵过程中,PDC1和ADH1的高表达促使乙醇大量合成,同时,DUR1,2的高表达可以有效利用酱汁中的残余尿素,对酱油发酵中EC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总之,在本研究中,添加酵母S和低温发酵能够有效控制EC的合成,低温抑制了酵母的快速增殖和细胞活性(基因表达水平的下调),抑制尿素的大量合成,并充分利用酱汁中的尿素,减少EC的合成。此外,低温发酵还有利于减缓乙醇等易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损失,在提高酱油食用安全性的同时改善酱油风味。
其他文献
“文化融合”作为一个术语是由古巴社会学家费尔南多·奥尔蒂兹提出的。它反应了一种传统的文化分离和差异逐步被社会间的融合所代替的趋势。而这种趋势也正是美国作家亨利·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 本文全面地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育的意义,通过具体分析,指出其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便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育向纵深领域发展,使新疆少数民族干部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 新疆 少数民族干部 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8.069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