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利用研究--以庙行镇康家村为例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unn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总体规模及用地规模迅速扩张,使得大量村落被城市包围。由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使得这些村庄未能真正融入城市。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城市建设由向外扩展转向内部更新,“城中村”脏乱差的环境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上海市作我国的经济中心,保持其持续稳步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上海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处于上海近郊的村落逐步被划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但由于土地性质的差异,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使得这些村落的发展状况与整个城区的发展状况格格不入,演变为“城中村”。为了积极推进上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对城镇社会和人口的管理,提高“城中村”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海市市建设管理委等十一部门于2014年3月发布了《关于本市开展“城中村”地块改造的实施意见》,就“城中村”改造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实施原则。自2014年起,上海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大面积铺开。  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切入“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利用问题。首先,简单梳理了“城中村”形成的原因、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安排、进展情况及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选取了康家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从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分析了上海市康家村“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土地利用方面的重点问题。  因为上海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改造实践上还存在很多空白,本文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上海市今后“城中村”改造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城中村”改造相关的政策解读,完善土地登记、宅基地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坚持规划导向,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完善土地增值收益机制、征地补偿机制及社会保障机制;合理调整改造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再利用的监督工作;结合集体建设用地租赁住房试点,寻求“城中村”改造新途径、新方法。
其他文献
江苏省东台市作为全省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创建示范县,积极响应国家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江苏省“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
期刊
本文选择“5.12”汶川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什邡市的灾后重建作为研究对象。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通过对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提炼,介绍国内外国家和地区统筹城
结球甘蓝适应性强,栽培范围广,生育期相对较短,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营养丰富,嫩爽可口,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深受栽培者和消费者喜爱.结球甘蓝栽培要获得高产、优质和高效,掌握
期刊
社会保障作为政府主导的社会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无异于政府向社会和民众所作的一种承诺,其最为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能确保长期稳定,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纵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