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对青年近视患者视觉质量的评估目的:运用双通道技术客观评估青年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建立临床参考值范围,为国内临床诊断及评价青年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到12月来我科就诊的青年近视志愿者342人,按等效球镜度数(SE)将其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检查采用基于双通道技术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 II),出射瞳孔直径设定为4mm。检测记录并分析以下的参数: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SR)、对比度分别为100%、20%和9%时的对比度视力(VA)、人工晶状体及自然晶状体的调节幅度(AMP)。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视觉质量各参数的参考值范围:低度近视组的OSI、MTF cutoff、SR、VA100%、VA20%、VA9%、AMP分别为0.48~0.68、36.54~40.20、0.22~0.25、1.22~1.34、1.25~1.41、1.32~1.49、1.18~1.47;中度近视组相应各参数分别为0.61~0.76、34.55~37.07、0.21~0.22、1.15~1.24、1.16~1.26、1.20~1.30、1.28~1.48;高度近视组各参数分别为1.39~2.20、28.40~31.99、0.17~0.19、0.95~1.07、0.92~1.05、0.92~1.05、1.62~1.88。随近视度数的增加,MTF cutoff、SR、VA100%、VA20%、VA9%数值均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SI、AMP数值变大,高度近视组与低度及中度近视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之间除OSI、A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MTF cutoff、SR、VA100%、VA20%、VA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MTF cutoff及SR与OSI均呈负相关(r=-0.65,-0.50,P<0.05)。OSI与年龄无相关性(r=0.045,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初步得出了OQASTM II在青年近视患者中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指导临床评估不同屈光状态下青年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及早发现视觉质量有异常的人群。第二部分主观和客观视觉质量检测方法对波前像差引导的SBK术后视觉质量评价效果的对比研究目的:应用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仪和OQASTM II对波前像差引导的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BK)术后的视觉质量进行比较研究,为医生选择更好的视觉质量评价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准分子近视治疗中心行波前像差引导的SBK手术的近视患者共196例。按等效球镜度数(SE)将其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SE≤-3.00D)、中度近视组(-3.00D<SE≤-6.00D)、高度近视组(SE>-6.00D),分别对三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像差均方根(RMS))、OQASTM I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列尔比(SR)、对比度分别为100%、20%和9%时的对比度视力(VA)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研究。术后1周、1月、3月进行定期随访,应用SPSS统计软件(13.0版)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各项观测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1周、1月、3月的裸眼视力:低度近视组分别为1.01±0.04、1.05±0.16、1.19±0.17、1.22±0.19;中度近视组分别为1.01±0.03、1.11±0.16、1.13±0.17、1.17±0.17;高度近视组分别为1.00±0.03、1.02±0.17、1.05±0.15、1.14±0.17。三组患者术后3月时裸眼视力均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屈光度三组近视患者术后3个月内屈光度稳定,其中低度组、中度组及高度组波动在±0.75D内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0%(72眼)、94%(190眼)、85%(104眼);波动在±0.50D内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3%(66眼)、81%(164眼)、72%(88眼)。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比敏感度三组近视患者术后不同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及眩光敏感度(glare contrast sensitivity,GS)均比术前增加,表明术后视觉质量提高,其中低度组:除低频(1.5c/d、3c/d)增加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三个空间频率的CS在1月及GS在1周时比术前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1周时CS在3c/d、6c/d和12c/d三个空间频率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时在1.5c/d、18c/d空间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时GS在所有空间频率比术前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组:1月时CS在6c/d、12c/d空间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月时GS在所有空间频率比术前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波前像差三组患者术后RMSh、球差均方根值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彗差均方根值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叶草均方根值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 II)三组患者术后1周时MTF cutoff、SR、VA100%、VA20%及VA9%数值略下降,以后逐渐上升至3月时高于术前水平,1周时OSI值均比术前增加,更早更准确的反映出视觉质量的轻微变化。MTF cutoff:低度、中度及高度近视三组术后1周数值略下降,以后逐渐上升,至3月时均高于术前水平,其中中度组3月时比术前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组1月、3月时比术前增加有统计学意(P<0.05)。SR:三组术后1周数值略下降,以后逐渐上升,至3月时均高于术前水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I:低度、中度及高度组1周时比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100%、VA20%、VA9%:低度、中度及高度组术后1周数值略下降,以后逐渐上升至3月时高于术前水平,其中中度组、高度组的VA 10 0%、VA20%3月比术前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波前像差引导的SBK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好,屈光状态稳定,视觉质量高。2三种视觉质量检测方法对波前像差引导的SBK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价显示:对比敏感度检测的各项指标术后均比术前增加;波前像差检测的RMSh、球差及彗差术后均比术前有所增加,三叶草下降;OQASTM II检测的各项参数显示术后1周时视觉质量较术前下降,以后逐渐增加,至术后3个月时视觉质量高于术前。3通过对三种视觉质量检测方法的比较,OQASTM II的各项参数可以早期反映视觉质量的异常,敏感性高,是优于对比敏感度和波前像差的视觉质量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