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恶魔性”人物探析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一位洞悉人性的伟大作家,他总是能够穿透表象审视“人身上的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各式人物中,有一类人物处于配角地位,但是却如恶魔般给人以巨大的恐惧,笔者称之为“恶魔性人物”。他们或残暴邪恶,或欲壑难填,或玩世不恭,其丑恶行径刷新着人们对人性恶的认知。但是恶魔性人物也为人们解读复杂人性、超越自我局限带来独特的启示。论文选取典型形象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恶魔性人物的特质。其次,从民族文化、时代思想以及作家创作等方面着手探究该类人物的成因。最后,从审美、道德、宗教角度出发,探究恶魔性人物的价值。基于此,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主要对恶魔性人物的概念进行厘定,并指出该类人物呈现出的独特性。论文概括归纳了恶魔性人物身上突出的三大“恶魔”特质,即暴力倾向、强烈的占有欲和信仰的缺失。经由分析个别人物的思想及经历,细致划分恶魔性人物类型为权谋者(如: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卢仁)、自恋者(如:老卡拉马佐夫、瓦尔科夫斯基)、变态者(如:斯麦尔佳科夫、卡津)、迷狂者(如: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罗戈任)。经由上述分类方式,梳理陀氏作品中恶魔性人物的艺术呈现。第二章通过分析恶魔性人物生存的时代、民族背景探讨造成该类人物之“恶”的复杂成因。第一节从俄罗斯民族的角度探究恶魔性人物的历史渊源。广阔的环境背景、狂暴的民族原始文化以及民间习俗建构了恶魔性人物极端、强劲的精神特质。第二节从俄罗斯社会的角度分析恶魔性人物产生的背景。过渡时期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各色社会思想鱼龙混杂,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无形中催生着恶魔性人物。综合民族和社会多维度的考量,恶魔性人物生成的原因得以彰显。第三节从作家人生经历、创作动因的角度出发,剖析“恶魔性”人物的形成原因。第三章总结了“恶魔性”人物独特的价值。第一节指出“丑陋的”恶魔性人物进入读者的视野,对传统审美观念提出了挑战。恶魔性人物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刻有力的“丑”的描写具有革命性质,无意中契合了未来艺术的美学追求。第二节探讨恶魔性人物的伦理道德警示价值,其中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和道德良知堕落是罪恶横行的重要因素。第三节从自由的维度上研究,发现“恶”的存在是与上帝互为前提的。陀氏坚持神正论,并将恶与上帝在自由的理念上加以调和。渎神者在抛弃上帝之后转而信仰自我意志,他们必须承担起自身的罪责。上帝作为参照,为认识人类的“恶魔性”提供了样本,并暗含了恶魔性人物被救赎的希望。“恶魔”的疑难将永动存在并等待每代人的解答。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残酷的天才”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恶魔性人物形象。这类复杂人物的身上隐藏着人性的真相,陀氏对恶魔性人物透彻的洞悉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恶魔性人物会伴随人类发展的进程,上演一幕幕悲喜剧,但是对恶魔性人物清醒的认知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恐惧,弃恶扬善,减少人间的罪恶。
其他文献
赵树理的创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四十年代解放区特殊的文学环境把赵树理变成一个时代的文学先锋,解放区需要赵树理,赵树理离不开解放区。赵树理与解放区的
鲁迅的一生是与疾病不断做斗争的一生,鲁迅的疾病体验以及他关于疾病的所见所闻不仅造就了鲁迅的敏感性格和质疑精神,而且一定程度上使鲁迅走上了学医的道路,从此鲁迅与医学再也
我今年30岁了,原本觉得跟相恋5年的女友一定会结婚的,可原本对我百依百顺的她却爱上了别人。我试图挽回,但她走的很坚决。没有她的这段日子让我痛苦不堪。我原本以为时间和空间会让我逐渐淡忘,但我却痛苦地发现,我竟然比自己想象的更爱她,而且是越来越爱,同时我又恨她的背叛,这种爱恨交织的感情让我不能自拔。我该怎么办呢?锦州:杨帆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是我们在爱情中常常会说到的一句话。现实中很多人
本文在行文过程中主要从文化的角度,通过对陈师道及其诗歌的个案研究,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展现出宋代诗歌的风貌,并反映出宋诗的特质。文章认为,陈师道继承了黄庭坚的诗学理论,并在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新译林版为教学案例,谈谈小学英语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