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开放成为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资本项目尚未放开与证券市场并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要使得我国证券市场平稳开放是我国监管机构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国借鉴了巴西、韩国等新兴国家的证券市场发展经验,引入了QFⅡ制度。中国证监会与人民银行联合颁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自2002年12月1日正式在中国大陆施行,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的证券市场开始允许QFⅡ进行投资以及QFⅡ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虽然QFⅡ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其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5年11月27日,我国证券市场上QFⅡ合计家数为277家,累计批准额度达到790.99亿美元。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具有先进的投资理念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其不仅在我国证券市场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上市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QFⅡ作为被投资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为了保障其自身利益并获得投资收益,会积极地参与公司治理,从而为研究QFⅡ持股行为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提供了现实命题。随着QFⅡ家数和累计批准额度逐年增加,在学术界中对QFⅡ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其研究主要集中在QFII与公司治理的关系、QFⅡ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等方面上,而几乎没有文献研究QFⅡ持有公司股份后是否会参与公司治理以影响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以及被投资企业本身特征的差异是否影响QFⅡ参与公司治理,行使监督职权,从而影响会计稳健性?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探究QFⅡ持股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产权性质和成长性的公司中两者关系存在何种差异。 本文以2008-2013年间具有QFⅡ持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等理论基础上,探究QFⅡ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后,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的问题。是否当QFⅡ持股比例越大,公司的会计信息会越稳健?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中QFⅡ持股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是否会更加显著?以及相对于高成长性的企业,在低成长性的公司QFⅡ持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是否会更显著?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机构投资者(包括QFⅡ)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相关研究,其次对QFⅡ持股与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中涉及的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接着对QFⅡ持股与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以及在不同产权性质和成长性下两者关系的差异性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分析过程中涉及的理论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监督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在对分析过程中涉及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依次对本文提出的三个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 QFⅡ持股与会计稳健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即QFⅡ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的会计信息越稳健;(2)相对于持有非国有上市公司股份而言,持有国有股的QFⅡ更有动力去提高会计稳健性;(3)相比于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QFⅡ持股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在低成长性的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对其基本框架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第二部分是文献的整理与回顾。本章主要对现有国内外关于QFⅡ与会计稳健性的文献进行整理与回顾,并做出了简要的评述。第三部分是QFⅡ与会计稳健性的基本理论的介绍。本章首先介绍QFⅡ与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概念以明确本文研究的主体。其次,对QFⅡ制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做出简要地阐述,并将QFⅡ与境内机构投资者进行了比较。然后,介绍了QFⅡ参与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机制。最后,详细地描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即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监督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第四部分是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本章从理论上解释了QFⅡ持股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产权性质和成长性的公司中QFⅡ持股与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以此提出了本文的三个假设。第五部分是以2008-2013年间具有QFⅡ持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等方法,对本文提出的三个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该部分通过对上述实证结果的总结,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及本文的研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