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学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cc7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以“道”为标准,“心”具有两重性,其基本样态可划分为合道之心与不合道之心,它们分别指称心的本然状态和非本然状态。心与性的关系体现为性与本然之心的关系和性与非本然之心的关系。本然之心与性是一致的、无矛盾的,非本然之心与性则不相融合、互相矛盾。非本然之心违反人之本性,如果人们陷于其中而不知自拔,则会戕害于性。因此,心性之修养最终落实在克服、超越心的非本然状态而使之达于本然状态;为实现这一目标,庄子倡导“安命”与“乘物”。心和气在庄子哲学中是互相贯通的:从气的角度观心,可以看到气对心的影响;从心的维度看气,可以知晓心对气的自主性与灵动性。进一步而言,如何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心平气和的目的,是庄子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心与形共同构成生命的现实存在,然而对人而言,心重于形,心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并且心乃是不死的存在。基于形体对心灵的束缚以及心在生命本质的层面之于形体的重要性与优越性,庄子提倡弃形从心、忘却形体的存在。心与形都同时兼有化与不化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心知分为感性之知、理性之知与神明之知三种不同的种类:前两种乃世俗小知,后一种乃神明真知。心若要获得对“道”的认识即神明真知,就要做到虚、一、静。荀子所言的“虚壹而静”与庄子所言之虚、一、静有相通之处,亦有不同与差异。心灵有着不同的境界:从“有有”到“有无”,再到“无无”,最后进至“无有”,心灵在此过程中显示出四种境界。心灵在此四种境界中分别表征出的样态是:“心灵之困”、“心灵超越”、“心灵之忘”与“心灵逍遥”。在社会治理方面,庄子在批判儒家以仁义论心的同时,提出了天下的统治者所应具备的理想之心——无为之心,并指出至人实践治道的总原则是“用心若镜”。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介绍《科学革命的结构》,以及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对库恩学说的评价,来揭示出他们对当代科学的不同态度,突出库恩学说在当代的意义。文章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库恩学说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一个基本概念。本文在吸取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形成过程和科学内涵。概括分析了马克思人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基于EVI2数据集提取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的物候信息,分析青藏高原草地返青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SOG)、枯黄期(End of Growth Season,EOG)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
从做出对于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的划分开始,保罗·格莱斯把在交流活动中与表达者意图密切相关的所谓非自然意义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视域,并逐步形成了后来被P.F.斯特劳森称之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