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而得名,又称蒲州梆子、乱弹、土戏。它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一种,也是一种较早诞生的梆子声腔剧种,大约形成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今主要流行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带。蒲剧在历史上曾对北方各地梆子腔的形成都产生过影响。蒲剧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并且曲孕育着浓烈的乡土气息。这也成为与地方群众强有力的感情纽带。它与地方民众的生活环境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一代代传承下来。蒲剧的这些特性也完全符合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地界定。蒲剧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保留了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对于研究地方文化、民风民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然而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各地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导致蒲剧存在的地方文化基础逐渐消失。蒲剧艺术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面对非物质文化走向衰亡的状况,为了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扬,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蒲剧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发展历程,我们应加深对蒲剧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的研究。我们可以从蒲剧的起源与演变、蒲剧的分类以及蒲剧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蒲剧加以了解。同时,我们可以从地方方言、民歌、民俗以及地方伦理等方面入手来探索蒲剧的地方性特点,进一步了解蒲剧中所包涵的地方文化内涵,并针对其地方性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蒲剧这一非物质文化加以保护。在保护蒲剧传统艺术的同时,蒲剧也应该更加积极地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成分进来进行现代转型,以期更好的适应当代环境。同时,对蒲剧的保护措施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地方戏的保护工作中,以便为其他地方戏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