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蒲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而得名,又称蒲州梆子、乱弹、土戏。它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一种,也是一种较早诞生的梆子声腔剧种,大约形成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今主要流行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带。蒲剧在历史上曾对北方各地梆子腔的形成都产生过影响。蒲剧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并且曲孕育着浓烈的乡土气息。这也成为与地方群众强有力的感情纽带。它与地方民众的生活环境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一代代传承下来。蒲剧的这些特性也完全符合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地界定。蒲剧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保留了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对于研究地方文化、民风民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然而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各地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导致蒲剧存在的地方文化基础逐渐消失。蒲剧艺术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面对非物质文化走向衰亡的状况,为了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扬,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蒲剧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发展历程,我们应加深对蒲剧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的研究。我们可以从蒲剧的起源与演变、蒲剧的分类以及蒲剧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蒲剧加以了解。同时,我们可以从地方方言、民歌、民俗以及地方伦理等方面入手来探索蒲剧的地方性特点,进一步了解蒲剧中所包涵的地方文化内涵,并针对其地方性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蒲剧这一非物质文化加以保护。在保护蒲剧传统艺术的同时,蒲剧也应该更加积极地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成分进来进行现代转型,以期更好的适应当代环境。同时,对蒲剧的保护措施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地方戏的保护工作中,以便为其他地方戏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语言的三大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A. Wilkins说过:“离开了语法,我们表达欠佳,但离开
本文主要对采油工程新技术进行分析。
花芽分化是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标志,它是一个形态建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过程,由大量基因参与调控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花芽分化的早晚直接影响开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舞蹈震颤控制区对帕金森病(PD)小鼠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分子蛋白PSD-95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保护作
  2010年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在经济效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相关政策法规,保证了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成套装备与技术出口喜人,国际合作日益增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结构计算方法和分析手段的进步,以及施工方法和工艺的创新,斜拉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迅速兴起。如今,斜拉桥已经成为桥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桥型。然而斜拉
利用米粒胚重差异显著的广东早籼品种窄叶青 8号 (ZYQ8)和北方粳稻品种京系 17(JX17) ,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12 7个株系 ,对糙米重、胚乳重、胚重和胚重率 4
由于现代军事化管理的变化与军事训练理念的改变,我国军队传统的训练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备战需求。传统的训练系统存在一定的缺点,很容易在训练中对士兵身体照成伤害。
同其他果树一样,杏树也容易受到虫害和病害的危害,造成树体衰弱,甚至死亡,影响果实的产量和质量,使经济效益下降。杏树的病害主要有流胶病、黑星病、疮痂病、炭疽病、杏疔病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在农业领域内的广泛应用,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渐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由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并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