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常年冻寒区和季节性冻寒区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工程建设,混凝土材料被普遍应用于其中,并且经常处于冻融循环状态中。因此研究其在经历冻融损伤后的力学性能对混凝土工程建设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对冻融损伤后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asalt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BFRC)开展准静态压缩试验和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冲击压缩试验,分析冻融循环作用、冲击速度及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BF)体积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引入冻融-受荷损伤因子,对修正的Ottosen本构模型和朱-王-唐(Z-W-T)本构模型进行改进,采用神经网络建模方法构建本构模型,并对三种模型进行比较;利用ANSYS软件对冻融循环后BFRC的SHPB冲击压缩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试验中无法观测的现象。得到结论如下:(1)当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时,混凝土试件的表面裂纹数量、开裂程度、质量损失率和孔隙率均增大;掺入适量的BF,可以提高混凝土抗冻性能,当BF体积掺量为0.2%时效果最佳。(2)通过对冻融损伤后的BFRC试件开展力学试验,表明:加入适量BF可以提高混凝土抗压力学性能,当BF体积掺量为0.2%时,其抗压力学性能最佳;冻融循环作用对混凝土抗压力学性能表现出损伤劣化效应;应变率对混凝土冲击压缩力学性能存在强化效应。(3)三种动态模型的拟合效果均较好,基于神经网络的本构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4)数值模拟的冲击压缩试验中,BFRC试件的破碎规律基本符合实际试验结果;分析试件的破碎过程可知,试件在受到冲击时,沿轴向产生压缩形变、沿径向产生横向形变,其应力分布从圆心向外表面逐渐减小,破碎由边缘薄弱部位呈环状向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