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恰当的时间投入适当比例和均衡数量的生产要素,才能形成稳定的生产力。但实际上,在生产要素的流动过程中存在着熵规律,即人、机、料、法、环等各要素在争取各自最大自由度的过程中,随着投入规模的增加,不良状态变量会逐渐增多,要素的运行轨迹也会不可避免地逐渐失衡,相应增加的是系统的无序度和混乱度,当系统这种熵的增量到达一定的阈值之后,就需要及时实施内部组织模式的改革,同时从外界输入积极的信息和能量管理,才能使系统重新处于受控状态。精益生产模式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精细化管理,为抑制生产系统的熵增实施的一场强有力的正能量干预。通过精简和消除浪费的思想的实施,极大程度上控制了要素不必要的规模增加,同时精益模式中的准时化、自働化、标准化等一系列的条件约束,实施的是要素间的协同管理,避免了各要素因自身状态的偏移和相互间的摩擦干扰造成的紊流,最终达到了系统的协调、有序和受控。因此本研究试图从熵的角度和要素管理的角度来重新论证精益生产模式的绩效:对于系统可控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熵理论、精益生产理论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综述,其次介绍了两者的理论技术体系,为后面章节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再次,本文革新了精益生产系统绩效的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从要素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生产系统人、机、料、法、环等几个方面的熵模型的指标体系,接着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精益生产体系下具体的减熵措施:人员机构的扁平化、柔性化处理、团队改善;机械设备的全员保养;物料的流动形式及路线控制;生产流程的网络化整合;作业环境的5S管理等。最后,结合具体案例,通过D公司精益改善前后的熵值对比,进一步验证了精益生产方式在系统优化与提升系统可控性方面的优越性,为企业开展精益改善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