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城市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逐步由早期关注沿海的开埠城市进而转向关注中西部的内陆城市。西安、太原作为典型的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具有发展的滞后性、不平衡性以及近现代化程度的局限性等特点。在保护的过程中,面临保护不力、破坏严重、遗产价值认知存在误区等诸多困境,导致城市历史文化凸显传承危机。因此,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遗产及其价值,进而进行适宜的保护,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论文基于历史文化的视角,将近现代建筑放在城市文化的时空背景中予以透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西安、太原近现代建筑及其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指出西安、太原近现代建筑文化经历了“西方化导入”时期延续一元、“近现代发展”时期二元并存、“现代化探索”时期多元震荡的发展演变特征,以及近现代建筑文化自上而下的文化嬗变路径和由内而外的文化嬗变方式。其次,在总结近现代时期西安、太原历史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选择的矛盾性、文化生态的稳定性、传统文化的本位性和文化态度的折衷性等四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西安、太原的近现代建筑与城市历史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剖析,提出城市历史文化与近现代建筑的“道器”关系:作为“道”的城市历史文化,决定与引导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外在特征以及意识和行为;作为“器”的近现代建筑,承载与体现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内在品格以及信息和记忆。第三,以国内普适性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观作为参照,结合西安、太原等内陆传统城市自身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提出建立多元、地区、动态和整体的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观;并构建以“文化情感价值”为核心、以“建筑本体价值”为基础、以“建筑利用价值”为延续的近现代建筑遗产综合价值体系。最后,以太原为例,提出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原则、策略与方法。整篇论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历史文化的视角探讨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厘清近现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城市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文化传承价值,对它的认识不应仅停留在遗产保护的框架里,而应将其融入到更为丰富的城市形态中,形成完整而连续的“城市文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