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儿童对在字句的习得研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cd920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在字句的习得,一直都是汉语语言学特殊句式研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与调查,并认为:儿童对在字句的理解与产出的确是考察儿童早期句法发展的窗口。目前为止,大多数国内外语言学家研究的都是成人的在字句,对儿童在字句的研究还是很少的,且研究大部分都为个案研究。本文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和结果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前人对儿童在字句的习得所做出的研究。
  关键词:在字句;儿童语言习得;天赋理论
  汉语儿童的早期句法习得是非常重要并且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对汉语儿童早期句法做了深入的研究与调查。关于“在”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汉语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工作(王还 1957,1980;范继淹1982;朱德熙 1981;张赪 1997;俞咏梅1999;沈家煊1999;金立鑫2000;林齐倩2003等),他们对“在”的词性,“在+所处”的短语的分布特征、语法意义及不同格式之间的关系,“在”字句的句式义及认知解释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丰富而又深刻的为考察儿童“在”字句的习得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
  但是仅用已有的“在”字句法语义特征来说明早期儿童句法习得的特点还是不够的。儿童在字句的习得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国内外研究学者有: Erbaugh (1982) ;Li(1990, ch. 4);Cheung’s (1991); Hsieh (2010);周和王(2001);刘轶(2009);邓湘军(2014);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实验深入的研究了儿童习得在字句的过程,也描述了儿童在字句的特征,以及在研究中出现过的问题。本文将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和结果三方面探讨前人对儿童在字句的习得。
  一、研究对象
  根据前人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儿童在字句习得的最早年龄约在2岁左右,4.5岁之后是儿童在字句发展的成熟阶段。所以大多数研究的汉语儿童都是在2到5岁之间。Li(1991)曾经考察了汉语儿童的“在”字结构和“把”字结构,分析了汉语儿童习得“在”字结构的心理机制。刘轶(2009)也曾对一名北京话儿童“在”字句的习得时间及句法组合特征进行了基本描述。Cheung(2009)对三名台湾儿童“在”字句的习得进行了考察,认为“在”字句习得的发展是儿童汉语语法发展的窗口,同时探讨了语句平均长度(MLU) 与不同“在”字句发展的关系以及成人输入的作用。邓湘军(2014)曾考察了深圳幼儿园16名2-6岁的汉语儿童,8名男孩,8名女孩(1名儿童不理解实验要求,数据不予考虑,另外15名汉语儿童数据合格)。实验结果表明:汉语儿童在早期能基本理解“在”字句的两种基本词序,即“动词+在”结构(躺着听歌)和“在+动词”结构(我在看书)。他们的研究前者都为个案研究,后者为实验研究,因为这两种存在不同之处,前者的实验主要是跟踪收集数据来分析儿童的习得情况,后者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儿童的习得。
  二、研究方法
  汉语儿童在字句的研究方法大多都是为个案研究或者是实验研究。刘轶(2009),他的实验研究方法是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一名北京的儿童,通过话题和目标句型,利用录音笔记录下来这名北京话儿童的所产生的自发语言,然后在转写出来。根据其实验结果表明:儿童最早习得“在”字句是大约是在两岁,两岁至5岁汉语儿童能大概的掌握“在”字句的句法特征。不过他的这种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研究数据和结果仅仅只是针对他追踪的这名北京儿童,数据没有持续性。
  邓湘军(2014),他的研究选取的是深圳16名汉语儿童,男女性别各一半,实验方法为通过电脑给儿童展示图片或者听电脑里面的录音,然后利用米奇娃娃来给出目标句型“在”字句或其他句型,汉语儿童来判断米奇娃娃说的句型对不对,如果不对,该怎样改正这个句型、或者给出汉语儿童自己的想法等等。这种实验方法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且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目标句型。
  三、实验结果
  从最初的汉语学者对“在”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的研究,一直到现代学者对汉语儿童“在”字句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基本符合乔姆斯基所代表的天赋理论(1956),早期句法发展是基于规则的,儿童的语言知识是天生的,并以普遍语法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早期儿童所获得的输入尽管非常贫乏,但他们并不依赖于有限的输入习得句法,而是依赖于天赋的句法规则,因此儿童的句法发展是突变的、迅速的。
  从刘轶(2009)的个案研究以及邓湘军(2014)的实验研究表明汉语儿童在两岁期间能基本习得“在”字句;汉语儿童在两岁至五岁期间能基本产出“在”字句并描述一些“在”字句的基本句法语义特征。如:“小兔子在睡觉”、“小兔子躺在床上看电视”等语法特征句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字句是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其句法语义特征很丰富,研究的学者也很多。但是涉及到汉语儿童在字句的习得的研究却不多,因此认为这是更加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Cheung,H.-T. “Zai4”: A Window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 Mandarin Grammar. Workshop on Milestones in the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HongKong, 2009.
  [2]Chomsky,N. Aspect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The MTI Press.1965.
  [3]Li, Ping. Zai and Ba Construction in Child Mandarin. CRL Newsletter 5,5. Center for Research in Langu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CA. 1991.
  [4]邓湘军.空间,事件和普通话语言习得[D].香港中文大学,2014.
  [5]刘轶.四岁前汉语儿童“在”的习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围绕仙作木作雕刻应用木头的特性及选材。探讨仙作木作雕刻技艺及存在发展的意义,拓宽仙作木作雕刻技艺的发展思路,珍惜有限的木材资源,使仙作木作雕刻技艺健康发展,本探讨对仙作木头的选材、仙作木作雕刻技艺研究和发展具有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仙作木作;选材;干燥;技艺  一、仙作木作雕刻应用木头的特性及选材  仙作木作雕刻应用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难雕。木
创造性叛逆是翻译中固有现象,揭示了翻译过程中一系列融合、碰撞和背叛的现象。本文利用创造性叛逆分析葛浩文浩文译本《丰乳肥臀》,利于对葛翻译思想和学术价值作进一步探寻,也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要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适应多样化的学习群体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就必须在课程管理模式的建立及其运作机制的优化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主要着眼于课程管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仍然
摘要:楚国的艺术地位在中国美术史上是重要的一环,在世界范围内看也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里对楚艺术进行一个脉络解析,将其起源和各个脉络的发展整理出来,便于日后的学习及研究。  关键词:楚艺术;青铜器;漆器  楚艺术在楚文化的范畴内,属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区域地方艺术,楚国幅员辽阔,按如今的划分,则大致是在两湖以及河南、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兴衰鼎盛时期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末期横跨了800多年。明代万历间
摘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探究衡阳方言中影响人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对子女称谓语选择和使用的因素,并分析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对子女称谓语的选择和使用,主要受到说话人的性别和年龄的双重影响。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加倾向于使用“崽”来称呼自己的子女,使用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主要集中在21-35岁这个年龄段。  关键词:衡阳方言;子女称谓语;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这本书中提到“助动词是个有问题的类”。目前,现代汉语的助动词研究从无到有,从草创到逐步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成果也是比较充分。但
构建切实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是解决远程教育质量问题的良好途径,也是目前北京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对香港远程教育
南宋爱国志士洪晧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奉命出使金国,却被金人扣留十五年,虽历尽艰辛终得全节而归,赢得当时及后世盛誉。由于洪晧使金不屈的气节,后世对其生平事迹的记述较为详细,但
摘要:通过对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的研究,对“张力”这个定义有了新的理解,知道了运动的两种表现方式。通过作者对雕塑、建筑、绘画、书法等作品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由倾斜、变形等造成的动感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创造运动的式样以及如何利用视觉心理运动达到最优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张力;运动;动感;变形  “张力”一词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意义,从科学领域讲,它是一种物理性运动,而从美术领域讲,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