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了解住院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抑郁现状,探讨影响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②引进并修订《迈向健康之路——预防抑郁指南》干预手册及相应评估工具;③评价基于跨理论模型(TTM)及动机性访谈(MI)的干预模式对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的干预效果;④探讨干预对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管理(变化阶段、知觉利益、知觉障碍、变化过程、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⑤电话随访探讨干预的长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修订干预手册及评估工具后,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11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入组后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5例。干预组在住院期间除常规护理外,在基线评估后为患者发放基于跨理论模型《迈向健康之路——预防抑郁指南》干预手册,并进行20分钟的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3次和20分钟的动机性访谈2次;出院后干预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电话随访,每两周1次每次15分钟,加强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选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修订后的抑郁预防与管理调查问卷(DPMS)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生活质量、抑郁管理行为变化(变化阶段、决策平衡、变化过程、自我效能)进行测定,分析干预效果。干预组随访期间分别在随访1个月和随访3个月时进行同样的评估,进一步评价干预方法对患者抑郁、生活质量、抑郁管理行为变化(变化阶段、决策平衡、变化过程、自我效能)的长期效果。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显示:103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入院时抑郁水平为24.40±5.99分,抑郁发生率为58.3%,轻或中度抑郁患者占54.4%(56例),严重抑郁者为3.9%(4例)。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冠脉造影结果、家庭关怀度为影响患者抑郁的因素。2.干预后资料分析(1)抑郁干预效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抑郁得分的干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考虑时间的因素,干预组与对照组抑郁得分无差异;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干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轮廓交互图显示,干预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干预组抑郁得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抑郁得分较干预前均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后干预组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干预效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疾病认识程度得分干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维度干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考虑时间因素,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疾病认识程度得分上有差异;时间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识程度的时间因素与干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心绞痛发作情况和治疗满意程度的时间因素与干预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轮廓交互图显示,干预后,随时间的变化,干预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及疾病认识程度得分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SAQ得分较干预前均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心绞痛稳定状态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SAQ各维度得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抑郁管理行为变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干预后较干预前行为变化阶段向前推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行为变化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决策平衡各维度、变化过程各维度、自我效能的干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考虑时间的因素,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知觉利益、知觉障碍、认知层面、行为层面、自我效能得分有差异;决策平衡各维度、变化过程各维度、自我效能的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知觉障碍外,各指标的时间因素与干预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轮廓交互图显示,干预后,随时间的变化,干预组知觉利益、认知层面、行为层面、自我效能得分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干预后知觉障碍得分较干预前下降,知觉利益、认知层面、行为层面、自我效能得分较干预前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认知层面、自我效能得分较干预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知觉利益、知觉障碍、行为层面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知觉利益、认知层面、行为层面、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知觉障碍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资料分析:(1)干预组患者在不同时点(基线、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的抑郁得分比较显示,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的抑郁得分均低于基线时抑郁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时的抑郁得分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患者在不同时点(基线、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的SAQ各维度得分比较显示,不同时点心绞痛发作情况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维度不同时点得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①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得分,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均高于基线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绞痛稳定状态得分,除随访1个月与随访3个月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时点得分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得分均高于基线水平,随访1个月及随访3个月得分低于干预后。③治疗满意程度得分,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均高于基线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疾病认识程度得分,除随访1个月与随访3个月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时点得分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得分均高于基线水平,随访1个月及随访3个月得分均高于干预后。(3)非参数Friedman M检验对干预组不同时点(基线、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的变化阶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点变化阶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化趋势图表明变化阶段随时间延长不断向前推进。(4)干预组患者在不同时点(基线、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的决策平衡量表各维度、变化过程各维度、自我效能得分比较显示,不同时点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①知觉利益得分,基线、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随时间增加,知觉利益得分增加,其中随访1个月分别与干预后、随访3个月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得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知觉障碍得分,干预后得分分别低于基线、随访1个月及随访3个月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认知层面得分、行为层面得分,基线、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随时间增加,认知层面、行为层面得分均增加,各时点得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自我效能得分,基线、干预后、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随时间增加,自我效能得分增加,其中随访1个月与随访3个月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得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住院冠心病患者的抑郁发生率高,抑郁与性别、年龄、冠脉造影结果、家庭关怀度有关。2.基于跨理论模型及动机性访谈的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住院冠心病患者的抑郁。3.基于跨理论模型及动机性访谈的干预能部分改善住院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4.基于跨理论模型及动机性访谈的干预能促使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管理行为变化阶段向前推进,使知觉利益得分上升,知觉障碍得分下降,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得分均上升,并能提高自我效能。5.电话随访可维持干预的长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