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统计糖尿病足患者术前情况、PTA治疗后情况、与单纯外科治疗患者对比,探讨和分析PTA在糖尿病足患者外科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①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修复重建科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符合糖尿病足(DF)诊断标准病情近似的患者83例,患肢95条。足溃疡按Wagner分级法分级。内科转入后,基础内科控制血糖,扩张外周血管,营养神经。常规外科清创换药。记录实验室常规检查指标、特异性检查指标,进行踝-臂血压比值(ABI)、静息痛等下肢血供障碍评估,分析患者CTA结果。统计下肢各血管栓塞率及栓塞程度。②进一步选取40例患者,经家属同意后,采用PTA治疗。对比观察PTA治疗前和PTA治疗后各阶段的下肢动脉病变检测结果。记录ABI比值、双侧下肢皮温、足背动脉搏动变化、静息痛评估等级以及下肢动脉超声检查结果。③将84例患者按是否接受PTA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记录由PTA治疗后开始,对照组患者记录由内科转入开始,分别记录两组每次换药创面情况、植皮/截骨术前创面准备天数。两组植皮/截骨术后记录患者每次换药时按Wagner分级法分级记录植皮愈合率、截骨缝合愈合率。患者出院时统计两组总住院时间、手术次数、住院总费用。患者出院后每月至本院烧伤修复重建外科门诊,记录两组患者静息痛程度、足背动脉搏动,令患肢水平放置15min后由同一医生测量ABI值,同时用皮温测量仪进行测定。统计每月创伤复发率。结果:①经统计研究发现,患者入科后全身基础情况调整良好,特异性检查发现感染指标均不同程度升高,经CTA检查结果比较胫前动脉与胫后动脉的病变程度较其它各动脉严重,以重度闭塞与完全闭塞为主。一些患者同时出现双侧下肢缺血表现。本研究中83例患者中包括258对血管,对比后的病变程度一致或差异不大的占70%,说明糖尿病性外周动脉血管病变双侧患肢动脉呈现出对称性发展的特点。90.6%的糖尿病足病变患者,单肢两支或两支以上血管重度狭窄,说明糖尿病下肢动脉狭窄同时侵犯数动脉。②在本研究中,经CTA及血管造影,显示可见44条患肢均存在严重狭窄,90%以上为多支动脉病变,血管狭窄程度≥75%.患者采用了新型的长球囊,PTA治疗后远端血流速度有了明显增加,达成功标准血管为41条,占治疗前的92.2%,术中未出现严重的内膜撕裂。PTA治疗后狭窄程度明显下降,由原先(96.28±4.15)%降至(29.28±12.35)%。长球囊压力、长时间PTA治疗,符合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术中并发症少,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③对比入院第3-6天换药创面肉芽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由第9天换药时出现差异,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Wagner分级法分级对比发现,实验组植皮成活>75%、缝合口拆线成活处于尚可以上,无需二次手术。而对照组大部分患者均出现植皮未成活,而缝合口患者均发生缝合皮缘坏死。说明患者经PTA治疗后下肢灌注明显增加成功达到保存肢体的目的。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全部患者未进行三次手术,而对照组平均进行了3.9±0.7次手术,延长了住院时间,实验组总住院费用较对照组下降,所以并未增加患者负担。出院后各时间段实验组在ABI、下肢皮温、静息痛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出院后半年未出现足溃疡,对照组出院后5月,6月均有足溃疡新增病例。证明PTA治疗半年内的效果肯定,较对照组下肢动脉血供增加明显。对糖尿病的外科治疗成功率有较大提升。但是,实验组出院后由3个月开始,各方面的数值均会有所回落,部分患者再次出现原先症状(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下肢动脉血供评价与对照组相比差距进行性缩小,说明PTA术后近期患肢的血供情况较好,但远期患肢血管可能出现再狭窄,保持病变血管在PTA术后长期血流通畅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