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元正极材料LiNixCoyMn1-x-yO2因具有价格低、热稳定性好、对环境友好以及高电位下比容量高等突出优势成为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选择该系列材料为研究内容,主要工作集中在优化合成条件,并成功制备出具有良好电化学性能的LiNi1/3Co1/3Mn1/3O2和LiNi0.4Co0.2Mn0.4O2正极材料,通过多种电化学与谱学手段表征它们的电化学、表面性质、热稳定以及储存等多方面的性能,并重点研究了LiNi1/3Co1/3Mn1/3O2材料首次不可逆损失严重的原因,以及LiNi0.4Co0.2Mn0.4O2粉末在空气中的储存稳定性等。在实验技术方面,本论文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用于锂离子电池研究的原位差分电化学质谱装置(DEMS),自行设计制作DEMS用的电解池并搭建了整套系统,并且已将其成功应用于对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中。在材料合成方面,本论文采用溶胶凝胶预处理高温烧结或共沉淀预处理高温烧结的两种方法,分别制备LiNi1/3Co1/3Mn1/3O2和LiNi0.4Co0.2Mn0.4O2材料,将烧结温度控制在850℃-900℃范围内可以得到层状结构良好的材料。他们的电化学性能突出,在2.5-4.6V里以0.1C(20mAh/g)的倍率充放,首次放电容量均达到200mAh/g,60圈后仍然具有首次70%以上的容量,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在有关LiNi1/3Co1/3Mn1/3O2材料的研究中也发现,该材料第一圈的库仑效率仅仅有77%,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比较严重。为了了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本文选择NO2BF4作为脱锂剂,遵循LiNixCoyMn1-x-yO2+m NO2BF4→Li1-mNixCoyMn1-x-yO2+mNO2+mLiBF4反应方程式,用化学方法直接从粉末里氧化脱出定量的锂,希望能够模拟电池的电化学脱锂过程,排除导电剂,粘结剂,集流体的影响,帮助更好的理解三元正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较好,虽然在脱锂过程中,晶胞的体积发生先膨胀后收缩的变化,但仍维持O3的单相结构,并不会随锂的脱出形成新相。但过渡金属Ni和Co的氧化态却会随锂的脱出持续升高,尤其是在高电位下发生的Ni3+→Ni4+和Co3+→Co4+的变化,其可逆性比较差,给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带来了负面影响。另外在高脱锂状态下,晶格氧会形成具有活性的氧物种,如:O2-,O-,O22-,它们会逐渐失去电子形成O2,进而发生吸附于材料表面甚至脱出氧气的不可逆变化,既打破了材料原来的物料平衡,也会在表面形成阻挡层,影响放电时锂的嵌入。因此如何控制高脱锂状态下过渡金属离子以及氧物种的不可逆变化,是该材料进一步提高电化学性能应该解决的问题。同时相对于LiNi1/3Co1/3Mn1/3O2,在保证容量性能的前提下,由于降低了钴的相对含量而进一步降低了成本,LiNi0.4Co0.2Mn0.4O2被认为具有了更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那么材料存储过程中的稳定性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选择4种不同的条件来储存LiNi0.4Co0.2Mn0.4O2(放置在空气中;在空气氛恒温恒湿条件下;在Ar气氛手套箱里;在空气氛除去CO2的条件下),通过对比它们存储2个月和8个月后的性能差别来确定该材料的最优储存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在空气中的储存性能突出,颗粒表面基本不与空气中的CO2/H2O发生反应,电化学性能保持良好。但是由于除氧环境(手套箱)提供的氧分压非常低,导致材料表面的氧物种处于非稳定的环境中,易于脱出;为了达到晶格中的电荷平衡,部分过渡金属Mn离子和Co离子就相应降低它们的氧化态而变得活泼性增强,参与电极反应,并溶解到电解液中去。这一不可逆变化使材料表面组分的平衡被打破,导致材料循环稳定性随之降低。因此选择与合成时高温烧结相同的氛围应更有助于材料性能的保持,将该材料生产出来以后只需要进行普通包装,相对那些必须真空包装的材料简化了生产过程,降低了成本。另外,在对正极的研究中发现,由于这些高电位型正极材料的投入使用对电解液体系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提高电解液在高电位下的稳定性和高温性能等成为拓展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关键。基于此目的,本文选择碳酸乙烯亚乙酯(VEC)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研究它对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并使用DEMS装置对其改善电池体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实验表明在LiPF6/EC+DMC的电解液体系中添加2%的VEC能够有效改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2O2的电化学性能,特别是高温(50℃)下工作的循环稳定性。它是通过先于DMC、EC同OPF3发生反应,抑制本来存在的电解液分解反应来达到的,具体的反应进程为:反应生成的OPF2ORa(Ra:-COOCH2CHFCHCH2);VEC上的C=C在高温下聚合而成的网状聚合物;以及由DMC同OPF2OR之间不能完全避免的反应产物OPFRb(Rb:CH2OCOOCH3)OCOOCH2CHFCHCH2等一类大分子,少量这类大分子并不会给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带来负面效应,相反却能成为SEI层的有效成分,附于电极(正极)表面,改善电极的表面组成,隔离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特别是其一系列不稳定分解产物的进一步接触,它们的存在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