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中间环节及影响肝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肝纤维化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病因。在目前对乙型肝炎尚无有效方法根治的情况下,减缓或逆转肝纤维化进程是相当重要的治疗对策。但目前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尚无理想的药物,西药毒副作用较大,费用昂贵。
国内外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有很大优势。近年来众多医家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些单药、单药提取物及复方中药,对肝纤维化有一定的疗效。就目前中医文献报道看,采用益肾健脾之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报道很少。本研究基于临床实践,并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研究,认为有一部分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发病病机为脾肾阳虚兼瘀血阻络,采用益肾健脾、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开辟中药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新思路。
方法:入选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为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或门诊确诊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病程及肝纤维化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如维生素C口服,一次一片,一天三次;复合维生素B口服,一次三片,一天三次;水飞蓟素胶囊口服,一次一粒,一天二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服用中药黄芪复方(基本药物组成:黄芪、白术、淫羊藿、白芍、丹参、桃仁、红花、厚朴、鸡内金、甘草、当归等),每日1付,每付取汁300ml,分两次早晚空腹服。观察时间均为3个月。
均在用药前后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积分,(胁肋疼痛、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大便稀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蜘蛛痣、肝掌、肝脾肿大,按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量化,按无、轻、中、重分4个等级记分,无记0分,轻记1分,中记2分,重记3分),两组患者均在用药前后做B超,测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厚度等参数,均在用药前后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肝功能(ALT、AST、TBil、Alb)和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C、PCⅢ),治疗前后均做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不良反应及时记录。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结果:
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8.95%,证候总有效率81.58%;对照组总有效率55.88%,证候总有效率52.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在中医相关证候改善上:在治疗结束后,同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的积分减少极其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例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改善胁肋疼痛、腹胀、神疲懒言、大便稀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肝脾肿大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3、治疗组治疗后ALT由184.23±33.19下降至37.67±14.45、AST由142.28±13.12下降至40.31±10.12、TBil由75.89±17.86下降至24.62±9.29、Alb由36.74±3.45上升至40.63土2.98,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ST、TBil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4、治疗组治疗后HA由356.04±30.34下降至175.32±27.61、LN由161.34±35.52下降至103.52土42.04、Ⅳ-C由127.53±30.26下降至75.42±40.36、PCⅢ由178.21±5.67下降至126.34±4.75,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5、治疗组治疗后门静脉内径由1.43±0.39下降至1.21±0.41、脾静脉内径由0.94±0.23下降至0.69±0.35、脾厚由4.32±0.54下降至3.29±0.67,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
1、黄芪复方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黄芪复方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B超影像参数;
3、黄芪复方是以具有益肾健脾、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组方而成,与单纯应用保肝药相比,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