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与栽培丹参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性苦,微寒,归心、肝经。具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作用,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使临床用药更为科学合理,本课题采用分析手段对19份野生与栽培丹参样品的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进行了薄层鉴别、含量测定、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   1.丹参样品的采集   采集和收集了从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江苏、湖北地区丹参样品19份,其中野生品6份,栽培品13份。   2.薄层鉴别比较研究   采用药典方法对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和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进行了薄层鉴别实验。由脂溶性成分薄层色谱图可以看出,不同产地之间丹参的斑点数目和斑点大小差异很大。栽培品中山东莒县康山,山东平邑产丹参中丹参酮ⅡA含量最高,野生品中河北承德产丹参中丹参酮ⅡA含量最高。野生与栽培样品含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平邑产和山东文登产丹参栽培品含量比野生品中丹参酮ⅡA含量高;河北承德产丹参野生与栽培品中丹参酮ⅡA含量就斑点大小来看含量相当,三对野生品与栽培品图谱对比研究还发现野生品比栽培品在丹参酮ⅡA斑点上方多一个斑点。由水溶性成分薄层色谱图总体来看产地之间差异没有脂溶性成分产地之间差异那么明显。野生与栽培样品斑点对比来看,相似度很高。   3.化学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脂溶性二萜醌类和水溶性酚酸类。脂溶性成分为抗菌消炎的主要成分,水溶性成分为活血化瘀的主要成分,临床应用不同。在本课题中,我们采用了UV法测定总成分含量和HPLC方法测定各单个成分的含量来分析野生与栽培丹参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   3.1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丹参中总丹参酮的含量   本文建立了以丹参酮ⅡA为对照品,紫外一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丹参中总丹参酮的含量。丹参酮ⅡA回归方程为:A=107.77C—0.0494(r=0.9997),线性范围C:1.07—21.4μg/mL,回收率为97.53%,RSD=1.49%。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本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实验结果表明,栽培品丹参中总丹参酮含量范围为2.26—4.00%之间,野生品丹参的含量范围为2.32—4.31%之间;从三对野生与栽培丹参总丹参酮含量对比研究结果来看,三对中有两对野生品含量高于栽培品,由此我们可以粗略的推断野生品中总丹参酮含量可能高于栽培品中总丹参酮含量。   3.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丹参中总丹酚酸的含量   本文建立了以丹酚酸B为对照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丹参中总丹酚酸的含量。丹酚酸B线性方程为:A=9.9362C—0.009(r=0.9999),线性范围C:2.56—102.4μg/mL,回收率为97.96%,RSD为1.54%。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本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实验结果表明,栽培品丹参中总丹酚酸含量范围在13.99—30.16%之间,野生品中总丹酚酸含量范围在15.79—20.06%之间;从三对野生与栽培丹参中总丹酚酸含量对比研究结果来看,河北承德组结果表明野生丹参中总丹酚酸含量高于栽培丹参中总丹酚酸含量,而山东平邑组中栽培品中总丹酚酸含量较野生品中总丹酚酸含量高,山东文登组中栽培品与野生品中总丹酚酸含量相当,就现有样本来看无法推断丹参栽培品与野生品中总丹酚酸含量的高低。   3.3 HPLC法测定丹参中三种丹参酮的含量   本文建立了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的HPLC同时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RP(4.6mm×250mm,5μm),甲醇-水(72:2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柱温25℃,流速:1.2mL/min。丹参酮ⅡA在0.0222—0.4440μg范围内(r=0.9999);丹参酮Ⅰ在0.0214-0.4280μg范围内(r=0.9999);隐丹参酮在0.0222—0.4440μg范围内(r=0.9999)线性关系良好。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的回收率分别为101.68%,101.81%,99.92%:RSD=1.41%,RSD=1.70%,RSD=1.99%。   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丹参药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栽培品中隐丹参酮含量范围在0.05—0.27%之间,丹参酮Ⅰ含量范围在0.02—0.27%之间,丹参酮ⅡA含量范围在0.0091-0.82%之间:野生品隐丹参酮含量范围在0.07-0.96%之间,丹参酮Ⅰ含量范围在0.0096-0.27%之间,丹参酮ⅡA含量范围在0.24-1.27%之间。从野生与栽培丹参中三种丹参酮成分含量比较来看,野生品三种丹参酮含量均高于栽培品的含量,所以我们可以粗略的推断野生品优于栽培品中丹参酮含量。   3.4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HPLC含量测定   本文采用药典方法对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栽培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含量范围在5.34%-11.55%之间,野生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范围在7.54-11.88%之间。不同产地之间丹参中丹酚酸B的含量差异很大,从野生与栽培对比研究结果来看,丹酚酸B含量总体来看我们可以粗略的推断野生品中丹酚酸B含量高于栽培品中丹酚酸B含量。   3.5丹参中原儿茶醛的HPLC法含量测定   本文采用药典方法对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丹参药材中原儿茶醛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栽培丹参药材中原儿茶醛含量范围在0.015%-0.295%之间,野生丹参中原儿茶醛含量范围在0.030%-0.123%之间。不同产地之间原儿茶醛含量差异很大,栽培品中山东菏泽产丹参中原儿茶醛含量最高,野生品中河北承德产丹参中原儿茶醛含量最高。从野生与栽培对比研究结果来看,原儿茶醛含量总体来看我们可以粗略的推断野生品中原儿茶醛含量高于栽培品中原儿茶醛含量。   4.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4.1野生与栽培丹参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通过与对照品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对比,鉴定了丹参药材水溶性指纹图谱中3个峰,分别为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各个产地的样品均有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色谱峰。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推荐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将实验数据导入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选定七个特征峰,设定匹配参照图谱,将谱峰自动匹配,通过中位数矢量计算得出丹参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野生丹参药材不同产地之间相似度很高,均在0.9以上;栽培丹参药材不同产地之间除了山东平邑的相似度只有0.791外,其余的各产地之间相似度也都很高。从栽培与野生图谱看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药材含有六个共有色谱峰,但色谱峰峰面积有差异,不同产地丹参指纹图谱的8号色谱峰差异显著。   野生与栽培对照指纹图谱对比研究,利用相似度计算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相似度很高在0.99以上,野生与栽培整体来讲无明显差异。   4.2野生与栽培丹参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通过与对照品色谱峰的保留时间,鉴定了丹参药材脂溶性指纹图谱中4个峰,分别为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各个产地的样品均有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4个色谱峰。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推荐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将实验数据导入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选定五个特征峰,设定匹配参照图谱,将谱峰自动匹配,通过中位数矢量计算得出丹参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由相似度计算结果看,栽培丹参药材不同产地之间相似度相差很大,而野生丹参药材产地之间相似度很高在0.9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栽培丹参不同产地之间质量有差异,而野生丹参产地之间无明显差异,从野生与栽培丹参各自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叠加图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野生与栽培对照指纹图谱对比研究,利用相似度计算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相似度很高,野生与栽培整体来讲无明显差异。   5.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栽培和野生丹参中丹参酮ⅡA薄层色谱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之间丹参的斑点数目和大小差异很大。从三对样品可以看出栽培品中丹参酮ⅡA含量高于野生品中丹参酮ⅡA含量,野生品与栽培品图谱对比研究还发现野生品比栽培品在丹参酮ⅡA斑点上方多一个斑点。而对水溶性丹酚酸B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栽培丹参在水溶性成分上差异不明显。   通过对栽培和野生丹参两类总成分和五个单一化学成分含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栽培丹参和野生丹参的化学成分含量上存在差异,就现有样本粗略推断野生品质量优于栽培品。   从野生品共有指纹图谱和栽培品共有指纹图谱比较结果看,栽培丹参和野生丹参色谱峰的数目基本相同,只是峰面积存在差异:从野生品与栽培品产地之间指纹图谱对比来看,产地之间图谱差异较大,主要为含量差异。其中水溶性指纹图谱从色谱峰总数和峰面积来看均差异不明显;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中产地成分差异较明显,其中四川中江样品尤为明显,其图谱中14号峰为其它产地含量甚微的色谱峰,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为何种成分及产生这一变化的因为(是否为贮藏或其它因为造成成分转化而来)。   创新点:1.本文首次对多样本运用多成分含量测定(两类总成分和5个单一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从含量结果分析野生与栽培丹参的差异。   2.本文首次同时运用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与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来分析野生与栽培丹参的差异。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全身性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继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骨骼疾病,与机体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对矛盾体失衡有关,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则
Background:The study objective wa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1) lowering dietary crude protein (CP) increases dietary energetic efficiency and reduces metabol
本文研究目的:利用动物辐射模型筛选补中益气丸、四物汤等中药复方的辐射防护作用,并进一步在细胞水平上确认有效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并探讨其辐射防护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