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古都》与日本文化的传承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q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都》被川端康成称作是自己思想异化的产物,讲述了在时代变迁下一群京都人的喜怒哀乐,还有表达对京都正在丧失的传统风貌的现状感到惋惜,表达了对京都未来发展趋势的担忧。川端康成善于把民族性与世界性同时代感融合在他的作品中,因此,在川端文学中,日本传统文化,日本历史和日本美学意识,都能通过他敏锐的感官全部捕捉下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和思考的问题。首先,拙论将以《古都》中展现的人物性格及其之间相互交织的情感,还有《古都》中对京都的象征意义和传统的古都文化的理解,来试图分析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自己对传承日本古典文化的决心及京都这座千年古都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绪论部分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在多方面搜集资料并查阅的基础上,阐明中日学者对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运用对比分析、举例子等的研究方法对拙论的整体研究计划进行论述。其次,在充分调研相关资料和史料的基础上,探析《古都》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作为川端战后文学代表作之一的《古都》,必然与日本战败后的一系列变化息息相关。另外写作时的川端康成嗜药成瘾,身体状况极为糟糕,每天都要靠大量安眠药来维持睡眠,因此他也调侃自己说:“《古都》是我的异常产物。”接着围绕小说主旨,分析在人物刻画上突出的描写方法与特色。第三,日本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作家川端康成进行文学创作的有机土壤。就《古都》而言,它不但体现出了日本人一直以来对大自然的崇尚,而且还流露出对季节变换的感伤,对万事万物的无常感等等。作者通过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他所熟悉的、深爱着的日本传统文化,以引起国人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共鸣。第四,《古都》展现了处在转型时期京都人的生活状态。历经时代变迁,那份质朴的人间温情却不曾改变。一方面川端康成赞叹了京都幽古的城市魅力,另一方面揭示古城之下人们纯朴的日本式的温情。《古都》中真挚的亲情与纯真的恋情正是川端康成穷其一生的憧憬和追求,这些浓浓的情感在京都这座古老而忧伤的城市里缓缓地流淌,这也是作者现实主义手法的独特运用。第五,侧重阐述一下被日本人称为精神故乡的京都,分别从它的文化渊源,传统风物以及它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产生的新的变化。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全论进行要点综述。综合论述川端康成对日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文学吸收关系的认识,指出本论未涉及到的或不够完善的部分,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病人血尿素氮(BUN)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病人368例,其中出血性脑卒中197例,缺血性脑卒中171例,采用动态BUN检测,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人们的消费生活日益丰富,少数消费者的炫富行为开始显露出来并得到人们的关注。而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高质量大范围的炫富行为突破技术屏障,一些消费
自从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老年人口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最新统计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53亿,65岁以上人口已突破1亿,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
本文在阐述购物中心业态组合的有关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购物中心业态组合模式的案例分析,找出行业内关于购物中心业态组合模式的一般性规律,结合A购物中
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小型私企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小型私有企业在分散资本经营风险、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以及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等各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史学者、同时也是倍受尊崇的当代艺术批评家之一——里奥·斯坦伯格(1920‐2011)。在西方学术界,斯坦伯格因其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
近年来,伴随着创业潮的兴起,国内地域性商会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地域性商会是由工作和生活在同一地域,具有相同籍贯的企业家自愿组建的社团组织。虽然中国的创业环境正在
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在制作的时候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为观者营造特定的感受,让观者受到感召而信仰佛教。为达到这一目的,工匠运用了多种方法给观看者造成视觉感觉和心理感受。本
民办高等教育伴随着经济体制多元化的推进而日益发展并彰显其魅力。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教育市场中,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成为民办高校存续的核心所在,而师资队伍建设又是提高民办高校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而社会保险体系正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