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翼状胬肉是指球结膜及纤维血管组织呈翼状侵入角膜浅层,由一种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引起的病变。因为形状像昆虫的翅膀,传统医学称之为“胬肉攀睛”。翼状胬肉是我国常见的眼表疾病,其患病率较高,达到2%~5%,患病总人数达2000万~5000万[1,2]。本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流行病学、病理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病毒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且术后复发率很高,故成为眼科医师关注的热点。翼状,胬肉形成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主要成分是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并由其导致相应的病变,而细胞因子在成纤维细胞增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VEGF是目前研究发现的功能最强的血管形成促进因子,它可以增强微血管的通透性,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增加组织因子和某些蛋白酶的产生,为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迁入提供条件基质,为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新生毛细血管网的建立提供营养。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由Miyachi等于1978年在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并命名,因其只存在于正常增殖细胞及肿瘤细胞内而得名,以后的研究发现PCNA与细胞DNA合成关系密切,是一种准确、简便、且可以直观了解细胞增殖状况的研究指标[3],翼状胬肉作为一个良性肿瘤,其主要病理特点是细胞增生活跃,故PCNA可用来评价肿瘤的发生、进展、预后以及疗效的估计,指导临床治疗。现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旨在探讨VEGF、PCNA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翼状胬肉的治疗、预后等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本院2009.1-2009.11门诊初发的进行期翼状胬肉手术患者中选标本30例作为病例组(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是翼状胬肉的标本)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48.36±5.28岁,病程平均11个月;同期正常结膜(斜视手术患者结膜)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为46.95±1.53岁。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角膜、结膜疾患,排除青光眼、虹膜炎及其他眼底疾患,排除全身疾患。应用HE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翼状胬肉组织和30例正常结膜中VEGF与PCNA的表达。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固定和包埋、切片、脱蜡,常规HE染色后,滴加第一抗体,4℃过夜;滴加生物素化第二抗体(IgG),37℃20分钟;切片上滴加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S-A/HRP)、DAB显色、苏木素复染;显微镜观察: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阳性和阴性组织相、进行100×和400×的显微照相。表达的强弱均以IHS为准,免疫组化评分(immunohi-stochemical scores IHS)方法见参照[4]文献,结合阳性细胞百分比及阳性细胞染色强弱两个方面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所有数据在SPSS13.0统计软件上进行,以α=0.05做为检验标准。
结果:
1.两组VEGF IHS数值比较:病例组IHS的平均秩次为19.52,正常组IHS的平均秩次为8.60,Z值为-2.296,p值为0.001(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lel)
2.两组PCNA IHS数值比较:病例组IHS的平均秩次为19.60,正常组IHS的平均秩次为8.36,Z值为-2.371,p值为0.001(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le2)
3.病例组VEGF与PCNA的比较:两组IHS数值比较Z值为-2.172,p值为0.036(p<0.05)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le3),两者的IHS值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r值为0.001(r<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VEGF和PCNA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较正常结膜中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翼状胬肉组织血管活性增强,增殖活性增强,使它具有很强的血管生成和组织增殖能力。说明VEGF和PCNA的高表达可能促进结膜增生、新生血形成从而促进翼状胬肉的发生,二者与翼状胬肉的表达有一定相关性。翼状胬肉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选择性VEGF、PCNA抑制剂可以成为治疗翼状胬肉新的靶点,对抑制进展期翼状胬肉提供新的思路。VEGF和PCNA在翼状胬肉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此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