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有学者发现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存在折价现象后,IPO折价问题就成为金融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IPO折价是指在新股发行上市过程中,发行价明显低于上市首日收盘价的现象。根据定义不难理解,导致折价现象出现的原因或是发行定价偏低,或是上市首日收盘价偏高,抑或是两者共同作用。从当前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来看,新股发行审核、定价以及上市首日股价涨跌幅均受到较为严格的制度约束,因此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IPO折价现象的出现其实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发行制度的影响。由于既有的关于IPO折价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4年之前,较少关注2014年发行制度改革后IPO折价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着重针对2014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A股主板IPO折价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希望对于目前我国IPO折价程度较高的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进而提高股票发行市场的资金筹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本文首先对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演进过程进行回顾,并论证了发行制度对IPO折价具有重要影响。结合2014年发行制度改革中规定的新股上市首日股价涨幅不超过44%以及发行市盈率不超过23倍这两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本文对2014年以后可能影响IPO折价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随后从投资者、发行方、承销商和市场监管机构四个不同主体分析了可能影响IPO折价的7个非财务变量,并从每股指标、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五个方面提出了18个财务变量。在此基础上根据股票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本文通过类比分析重新设计了区别于2014年之前的折价率计量指标。最后将7个非财务变量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的6个变量和对18个财务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后提取出的6个解释力较强的公共因子相结合,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各变量如何影响IPO折价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发行价格和发行费用与IPO折价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IPO企业未来发展潜力(F2)和上次上市的股票折价率均值与IPO折价率呈正相关关系,而承销商声誉与折价率之间并无明显相关关系。由此证明新股发行定价效率和投资者行为均会影响IPO折价,而已经证实的在2014年之前会影响IPO折价的承销商声誉在2014年后并未通过声誉机制发挥减轻折价程度的作用。此外,由于新股发行定价时受到不超过23倍市盈率的限制且多数新股的发行市盈率均集中在23倍附近,因此在回归分析时“发行市盈率”这一变量近乎为一个常数,与折价率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但由于发行市盈率直接影响到发行价格的确定,而发行价格对折价率有显著影响,因此就发行市盈率对IPO折价的影响仍需加以重视。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发行制度设计以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发行方应选择适当的发行时机以提高资金筹集效率,而投资者应更加理性投资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