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诗人郑珍对杜诗的继承和发扬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763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年间,贵州遵义籍诗人郑珍,以其在小学、经学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被称为“西南巨儒”。这位“巨儒”,在诗歌创作上同样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他的诗今存九百零六首,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史学意义。郑珍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与他宗法杜甫,学习杜诗密不可分。可以说,正是在杜甫的影响下,他方突破了当时“宋诗派”以学问为诗的藩篱,直面现实,抒写人生。其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了如杜甫相近的“诗史”价值。本文即立足于郑珍对杜诗的继承发扬这一视角,将郑珍的诗歌创作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从而揭示了杜甫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郑珍创作诗歌,无论是创作态度,还是内容构成,抑或形式技巧,都师法杜诗。在诗歌的内容上,他继承发扬杜甫的“诗史”精神,在他的九百余首诗中,有四百二十三首涉及到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他的确如杜甫记述“安史之乱”一样,用诗歌记录了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贵州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揭露了当时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和杜甫一样,郑珍不只是运用诗歌的形式对这些历史事件做客观的记录,而且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的不公,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且以诗人特有的敏锐眼光,洞悉社会黑暗的根源,对朝廷的腐败无能进行了大胆揭露。郑珍敢于直面现实秉笔直书的勇气,以及刚直不阿的操守,显然与杜甫的“诗史”精神一脉相承。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郑珍主要学习了杜甫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叙写方式,往往能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他又汲取杜诗在塑造典型形象时“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技巧,使诗中的景物人事均能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郑珍还效仿杜诗,注重语言运用,能以民间俗语口语入诗,研炼词句,“点化”天然,其艺术技巧灵活多样。郑珍在创作上始终以杜诗为蓝本绝非偶然。郑珍出生在清嘉庆十一(1806)年,此时清朝正由“康乾盛世”逐渐走向衰落。郑珍的一生正经历了清王朝由极盛到渐衰的重大历史转折。战争频仍,万方多难,他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同时,还承受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痛苦。这一切,与早于他一千多年的杜甫遭遇的相近、心志契合。正是这种人生际遇的巧合,使郑珍远绍唐代,奉杜甫为楷模,成了杜甫“百年歌自苦”的“知音”。郑珍仿效杜甫,却又能“转益多师”,“别裁伪体”。他还广泛学习唐宋诗人,如李白、韩愈、孟郊、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博采众长,熔化铸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有关郑珍对唐宋诸位大家的学习以及这些诗人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将是笔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其他文献
安东尼·吉登斯将前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称为阶级分化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与它不同的阶级社会。现代国家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在与领土权的结合中行使主权和行政垄断
晋宋之际皇权在庶族的崛起中,不断得到加强,门阀士族则从特权阶层陷入权力缺失的焦虑与无奈。在皇权、士族与庶族的力量争衡背景下,不同阶层的士人在价值追寻的过程中,陷入无
对军旅文学的探讨一直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至今,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现当代军旅小说。本文以新时期以来的中短篇军旅小说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日
礼物馈赠这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行为,有着深厚的历史延续性,也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意义。具体到诗歌中,赠物不应当仅被视为一个意象来看待,它既是构成诗歌的重要内容,也反映
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我国当前公共行政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公共服务理念不断深入和法治行政不断推进的今天,人们开始对某件地方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颁布和实
城市的路网系统构成了城市肌理的结构与骨架,而城市肌理所表征的正是一个城市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城市文脉的表层属性,一旦城市肌理被破坏乃至消失,也就意味着城市变成了白纸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黄燮清是一位在诗词曲赋创作上全面开花的文人。他创作了《倚晴楼诗集》十二卷、《续集》四卷,《倚晴楼诗余》四卷,流传于世的传奇有九种,并辑录《国朝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十年来,学术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反映友情关系且以“交友”为题材的文章历代都有不同的论述,特别在汉魏六朝,因朝代更迭较快、社会阶层矛盾激化、世俗力量加剧,士人既有对交友存在方式的告诫,也有干脆采取绝
陆机,是魏晋时期的第一流诗人,也是太康诗风的代表作家,其诗歌成就是非常显著的,特色也是非常鲜明的。本文包括三章,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陆机的诗歌作一分析论述,即思想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