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年间,贵州遵义籍诗人郑珍,以其在小学、经学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被称为“西南巨儒”。这位“巨儒”,在诗歌创作上同样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他的诗今存九百零六首,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史学意义。郑珍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与他宗法杜甫,学习杜诗密不可分。可以说,正是在杜甫的影响下,他方突破了当时“宋诗派”以学问为诗的藩篱,直面现实,抒写人生。其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了如杜甫相近的“诗史”价值。本文即立足于郑珍对杜诗的继承发扬这一视角,将郑珍的诗歌创作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从而揭示了杜甫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郑珍创作诗歌,无论是创作态度,还是内容构成,抑或形式技巧,都师法杜诗。在诗歌的内容上,他继承发扬杜甫的“诗史”精神,在他的九百余首诗中,有四百二十三首涉及到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他的确如杜甫记述“安史之乱”一样,用诗歌记录了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贵州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揭露了当时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和杜甫一样,郑珍不只是运用诗歌的形式对这些历史事件做客观的记录,而且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的不公,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且以诗人特有的敏锐眼光,洞悉社会黑暗的根源,对朝廷的腐败无能进行了大胆揭露。郑珍敢于直面现实秉笔直书的勇气,以及刚直不阿的操守,显然与杜甫的“诗史”精神一脉相承。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郑珍主要学习了杜甫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叙写方式,往往能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他又汲取杜诗在塑造典型形象时“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技巧,使诗中的景物人事均能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郑珍还效仿杜诗,注重语言运用,能以民间俗语口语入诗,研炼词句,“点化”天然,其艺术技巧灵活多样。郑珍在创作上始终以杜诗为蓝本绝非偶然。郑珍出生在清嘉庆十一(1806)年,此时清朝正由“康乾盛世”逐渐走向衰落。郑珍的一生正经历了清王朝由极盛到渐衰的重大历史转折。战争频仍,万方多难,他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同时,还承受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痛苦。这一切,与早于他一千多年的杜甫遭遇的相近、心志契合。正是这种人生际遇的巧合,使郑珍远绍唐代,奉杜甫为楷模,成了杜甫“百年歌自苦”的“知音”。郑珍仿效杜甫,却又能“转益多师”,“别裁伪体”。他还广泛学习唐宋诗人,如李白、韩愈、孟郊、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博采众长,熔化铸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有关郑珍对唐宋诸位大家的学习以及这些诗人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将是笔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