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1986年代的中国文学,打破了此前文学发展相对单一的局面,出现了以“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等为主流的文学思潮,呈现出文学创作多元化的局面。文学一次次地站在了社会思想解放的潮头。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文学景况,《人民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刊”,势必成为建构这一时期中国文学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重要阵地。作为当时中国文学传播的重要媒介,《人民文学》实现了从“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角色转换,强调以现实主义为中心的编辑理念,发掘和扶植了许多优秀的作家,编辑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广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时期的《人民文学》不仅在文学上,甚至在思想文化的解放上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人民文学》在新时期十年的中国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开启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局面,并且酝酿、组织、推动了文学写作的自由时代。
本文以1976——1986年为时间域,以文学发展的历时性为脉络,结合特定时段的文学个案研究,梳理《人民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再现其与“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等各种文学潮流的呼应和互动,探讨《人民文学》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