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1986《人民文学》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ongyo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1986年代的中国文学,打破了此前文学发展相对单一的局面,出现了以“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等为主流的文学思潮,呈现出文学创作多元化的局面。文学一次次地站在了社会思想解放的潮头。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文学景况,《人民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刊”,势必成为建构这一时期中国文学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重要阵地。作为当时中国文学传播的重要媒介,《人民文学》实现了从“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角色转换,强调以现实主义为中心的编辑理念,发掘和扶植了许多优秀的作家,编辑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广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时期的《人民文学》不仅在文学上,甚至在思想文化的解放上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人民文学》在新时期十年的中国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开启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局面,并且酝酿、组织、推动了文学写作的自由时代。   本文以1976——1986年为时间域,以文学发展的历时性为脉络,结合特定时段的文学个案研究,梳理《人民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再现其与“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等各种文学潮流的呼应和互动,探讨《人民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其他文献
《爱情生活》是以色列当代女作家茨鲁娅-沙莱夫的作品,她凭借这一小说赢得了“九十年代新女性文学浪潮中最富有天才的小说女作家之一”的声誉。茨鲁娅-沙莱夫的作品几乎都以女
作为文艺理论家的茅盾在早期就表现了对性描写理论的关注。学界对于茅盾性描写的研究主要从茅盾的性观念、作品等进行展开和分析;大部分是单篇作品的论述,不是系统、全面的研
本文对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影响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问题进行了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为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英美学派注重社会批判,强调女性自身的文化传统,关注
本文的“得”字句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后用“得”连接情态补语的句子。我们研究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得”字句的过程、特点、规律以及如何使该句式的教学更为科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