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大肠上皮内瘤变病灶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同时对病变的积极治疗可有效阻止病变向大肠癌发展,目前公认大肠检查+内镜活检病理是诊断瘤变病灶的金标准,而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消化道上皮内瘤变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目前国内尚缺乏关于大肠上皮内瘤变的此类研究,且导致诊断差异的影响因素尚无统一定论。目的:通过对大肠上皮内瘤变的内镜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的分析比较,探讨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术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切除术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大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36名患者,350例病变,分析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的一致率,按病理诊断是否一致将研究对象分为一致组与不一致组,分析导致病理诊断不一致的影响因素。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的大肠上皮内瘤变患者共336例,其中男227例,女109例,年龄30~87岁,平均年龄为(58.3±10.5)岁。共350例病变,其中,91例病变具有外院术前活检病理结果,259例病变具有本院活检病理结果。(2)350例瘤变病灶的术前活检病理与ER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为60.8%(213/35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一致率为62.5%(168/26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一致率为55.6%(45/8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32.9%(115/350)病变的术后病理加重,其中76例(28.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术后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7例(6.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诊断为早癌,22例(27.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术后病理为早癌;6.3%(22/350)病变的术后病理减轻,其中8例(3.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术后病理诊断为非肿瘤性病变,14例(17.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30mm(P=0.013,OR=2.171)、凹陷型病变(P=0.030,OR=4.183)、混合型病变(P=0.029,OR=2.709)、病变结节样改变(P=0.002,OR=2.185)、外院活检(P<0.001,OR=2.834)是影响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的独立危险因素。(4)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30mm(P=0.012,OR=2.688)、凹陷型病变(P=0.020,OR=8.647)、混合型病变(P=0.008,OR=4.132)、病变结节样改变(P=0.005,OR=2.382)是影响我院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术前活检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仅为60.8%,故不能完全依靠活检病理结果指导临床治疗。(2)病变直径≥30mm、凹陷型或混合型病变、病变结节样改变是影响内镜活检诊断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现此类病变时要仔细观察,选择最佳的活检位置和方式,以便提高术前活检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