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普遍的社会和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于女性SUI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较多,SUI的发生由于膀胱尿道周围支持结构的解剖支撑不良,导致尿道高活动性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核磁共振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其可以清楚地分辨肌肉、肌腱、筋膜、脂肪等软组织目前已广泛的应用于SUI的研究。但是盆底的解剖结构相当复杂,通过传统的二维图像较难理解盆底的解剖结构。通过基于MRI的虚拟三维重建,可以实现盆底解剖可视化,将膀胱尿道的解剖改变及肛提肌的结构形态立体、直观呈现,更易于理解盆底的复杂解剖结构。在虚拟系统中还可测量SUI的三维形态参数,有助于对盆部解剖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三维空间更接近于人体的真实状态,因而观察和测量比二维更准确、更科学。目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重建女性膀胱尿道及肛提肌等结构并观察其三维立体形态。在三维空间对SUI患者各形态参数进行更接近人体真实状态的测量。探索研究SUI的新方法。方法:20例确诊为SUI患者和20例对照者行MRI扫描后,在MRI上仔细辨认SUI患者和对照者膀胱、尿道、肛提肌、阴道、骨盆、直肠等形态,然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在T2横轴位上对膀胱尿道及肛提肌等结构进行分割后在虚拟系统中进行三维重建,在虚拟系统中观测静态和Valsalva动作时,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膀胱颈移动度、静态时肛提肌体积、裂孔的宽度及长度。并对SUI组和对照组各测量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探讨SUI患者膀胱颈移动度与SUI的严重程度、肛提肌体积之间的关系。结果:1.所有40例患者高质量的MRI图像可以清晰的显示骨盆、膀胱、尿道、肛提肌、闭孔内肌等结构。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肛提肌的各组成部分形态,髂尾肌呈倒“八”字型、耻骨阴道肌呈“V”型、耻骨直肠肌呈“U”型,并观察到SUI患者肛提肌信号不同程度的增高。2.在虚拟系统三维空间中测量SUI组静息和应力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分别为121.47±6.15°和141.27±7.71°均大于对照组的101.49±4.73°和113.38±2.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静息和应力状态下尿道倾斜角分别为23.33±4.68°和36.27±4.71°均大于对照组的9.29±2.93°和21.96±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膀胱颈移动度为15.67±2.36大于对照组的7.87±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I组静息时肛提肌体积、肛提肌裂隙的宽度及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UI组膀胱颈移动度、倾斜角与SUI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膀胱尿道后角与SUI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肛提肌体积与膀胱颈移动度呈正相关。SUI组2例尿道内括约肌功能能障碍型可见后尿道呈漏斗状开放、尿道长度变短;对照组后尿道形态正常。结论:1、MRI是研究SUI有效影像学方法。2.基于MRI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盆底结构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盆底复杂解剖结构。3.基于MRI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对骨盆、盆底器官及肌肉进行形象逼真的三维重建,是研究SUI患者膀胱尿道、肛提肌形态改变的有效方法,使对SUI的研究从二维研究向三维研究发展。4.基于MRI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对骨盆、盆底器官及肌肉进行形象逼真的三维重建,可在接近于人体真实状态的三维空间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更科学。5.基于MRI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直观立体的显示SUI患者膀胱颈后尿道的形态,从形态学上可以直观的判断SUI是解剖型还是尿道内括约肌功能障碍型,对临床手术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6、尿道高活动性,即腹压增大时膀胱颈和尿道的位置随之改变,导致SUI患者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增大是SUI的病因之一。7.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近端尿道漏斗状开放,是SUI的病因之一。8、膀胱颈移动度、尿道倾斜角与SUI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反应膀胱颈活动度的有效参数。9、盆底肌肉的薄弱及盆底松弛与SUI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