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大椎、百会和颈夹脊穴对中风后肌痉挛患者中枢神经信号的影响,并观察针刺对疾病及健康状态下受试者中枢信号激活模式的异同,为穴位起效机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招募10名中风后肌痉挛患者及5名健康受试者,采用以电针督脉大椎穴、百会穴及颈夹脊穴为任务的组块刺激(block design)的试验设计。通过功能磁共振扫描采集脑内信号。应用 MatLab软件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后,将获取的MNI坐标转换为对应的Talairach坐标,运用TalairachClient软件将Talairach坐标与标准脑解剖位置对应,得到激活坐标的具体脑区及对应的Brodmann分区信息,并生成激活区图像。 结果:患者组电针督脉腧穴主要激活了左侧大脑背侧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 dorsal,PMd)、右侧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左侧外侧面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gyrus,ACC)。健康受试组电针督脉腧穴主要激活了初级躯体感觉皮质(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小脑蚓部(vermis cerebelli)、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及颞叶的颞中回皮质(middle temporal gyrus)。 结论: 1、电针督脉大椎、百会穴和颈夹脊穴可以广泛激活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大脑背侧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外侧面前额叶、前扣带回等脑区。这些脑区均与运动功能密切相关,该发现为通调督脉缓解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中枢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掘。 2、电针督脉大椎、百会穴和颈夹脊穴在中风后肌痉挛病理状态下的激活脑区与其对健康人的激活脑区存在明显区别,提示对相同穴位的电针刺激能够根据机体所处的不同状态产生特异性的调节作用,继而发挥多样化的治疗效应,可能是针刺相同穴位治疗多种疾病在中枢神经层面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