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的世界性思潮之一,也是应用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心理批评法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学派。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引入中国,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就是介绍其理论并在创作实践中做出尝试的启蒙者之一。本论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论、人格结构论、本能论以及梦的理论来分析鲁迅的不同作品中的人物,结合文本细读法,试图能够探寻出其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分析方面的潜在意味,以期能从根本上接近鲁迅的心灵深处。第一章是背景研究,包括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概说和鲁迅作品中的精神分析的影子两节内容。第一节介绍了弗氏的四个基本理论和中国作家的尝试运用。第二节介绍了童年家庭变故对鲁迅造成的精神创伤以及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创作影响的可能性。第二章根据鲁迅的人生所见所闻与艺术创作手法,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四个基本理论来具体地分析鲁迅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的三类代表人物:知识者、农民和小市民。“狂人”是敢于对正统思想进行猛烈攻击的人,他们借狂人狂语来隐晦曲折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我”和吕纬甫的对话,可以读作是鲁迅潜意识中对现实自我与预演中的自我一种有意识的疏离。涓生、子君这对新青年的爱情悲剧是新旧交替时代的个性解放后的精神悲剧。生活重压下的自我“精神陶醉”的阿Q,通过精神胜利法,使其远离痛苦,保持坚强,在绝望中达到了自己的超脱。神权摧残下面临生死本能选择的祥林嫂,经过多次生死本能的较量,最终选择用死亡来释放自己被压抑许久的“力比多”,以此结束自己悲惨的命运。表层愉悦之下精神愚昧的小市民华老栓,用沾染革命者鲜血的馒头救儿子的命,这种人性的麻木所表达的内涵是深刻而厚重的。第三章选择鲁迅先生的两篇风格迥异的散文进行分析研究,来阐释截然不同的两种梦。他在苦闷彷徨之际,回首自己曾经的坎坷经历,在梦的潜意识之中,既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过去美好的东西更加美化以及怀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等童年瑰丽的梦;也有《影的告别》中在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梦境里,“影”经过抉择,最终选择慷慨而又坦然地面对黑暗和死亡,把承担黑暗和反抗绝望作为自己的使命。鲁迅先生艺术地塑造和深刻地展现上述人物麻木的灵魂以及人性的泯灭,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我,其目的就是探寻国民的灵魂,唤醒国民的觉悟,以期达到对国民的思想启蒙。虽然明知这条路充满荆棘而又漫长,然而他依然愿意直面惨淡人生,拿出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