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讽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反讽,这种早已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被认为是一种广泛运用于人们日常交流的修辞手法,它的特别之初更是在于其能增加文学作品艺术美感。基于长期以来的研究工作,人们对于反语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修辞领域,主要针对其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功能进行探究。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人们对于反语的研究延伸至语义学,心理学,语用学以及认知等领域。毫无疑问,这些研究还远不足以称之为完善,反讽话语未来的研究空间巨大。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创作了许多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红高粱》便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部。《红高梁》为读者讲述了当年“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的爱情故事以及“我爷爷”他们在高密东北乡一带抗击日寇的传奇,为读者提供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就《红高粱》这部作品来说,可挖掘的东西非常多,然而,立意于小说中反讽话语的研究并不常见。从认知角度为出发点基于《红高粱》中反讽话语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能力。其在很多研究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用于解释文学作品中国的反讽话语,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以《红高粱》中反讽话语作为语料,将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为理论框架,并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图式的使用,使反讽语言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的认知识解过程展现出来。由于小说《红高梁》的故事发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语料中体现出的反讽与诸多背景知识的铺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不了解这些特定的信息,人们很难理解小说中话语的讽刺意味,充分体会其讽刺效果。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针对取自《红高粱》中的反讽话语的概念整合网络都可以归为五个种类中的单向网络一种。针对《红高粱》中的反讽话语的这一识解过程,实质上就是进行一种动念的认知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两个输入空间的建立首先完成,每个空间的会建立一个各自独特的框架,但是,只有一个框架会成为合成空间的框架。再进行进一步整合,完善,结合读者已经获得的背景知识进行详述,最终《红高粱》中的反讽话语的隐含意义被获取,为全文语言写作风格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毫无疑问,这将为读者对于小说全文主题的理解提供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