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住房作为居民最基本的需求,决定着人民生活是否幸福,社会是否稳定,是一切需求的基石。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加快,部分大中型城市出现房价飞涨但仍然一房难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中的中低收入人群远没有能力支付起昂贵的商品房。为了解决这一部分人的住房问题,政府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制度,它是为实现社会稳定、分配公平应运而生的一项惠民工程。但是,自从我国推行保障性住房制度十余年以来,保障性住房建设却仍旧发展缓慢,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多呈现出郊区边缘化现象,中低收入阶层无法享受城市公共资源,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建的大部分保障性住房分布在市区的边缘,不仅相关的配套设施远不及市中心完善,过于集中的空间布局容易产生居住分异现象,更严重的会出现“贫民窟”。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研究和分析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问题亟待解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高度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在对其规划和设计之前必须研究分析其空间布局合理性与适宜性。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城市的决策层对未来新建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准确判断,同时也能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本文以京津走廊上发展潜力巨大的河北省廊坊市为研究对象,针对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模型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廊坊市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提出了积极的指导建议。作者首先对廊坊市的基本情况、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现状进行了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得出交通条件、就业条件、居住环境、周边基础服务设施等是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住户在空间选址上最为看重的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之上引入引力模型并对其进行改进,以上述几条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别求出受不同因子影响下保障房空间分布的评价指数,并通过指标权重的高低对其关注因子进行等级分类,结合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矢量化与可视化,得出最优空间布局片区。通过分析模型、评价结果得出结论:引力模型用于解读城市保障房空间分布是可行的,并且对我国大部分大中型城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作者对廊坊市保障房的空间分布提出几点合理建议;提倡不同阶层的混合居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