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媒介环境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以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新闻业的深刻变革为背景,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生产、新闻分发模式的革新,并分析在此技术背景下新闻的形态,本文试图运用媒介环境学派的诸种理论:英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理论;鲍德里亚的内爆理论等来解读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媒介文化、社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媒介环境学派诸种理论为分析工具,灵活运用“技术--媒介--新闻--社会”的研究框架,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及社会的深刻变革,本文第二部分的主要逻辑为:首先比较不同时代的媒介形态,揭示媒介技术的进步对新闻业的变革,详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人工智能技术对新的技术环境、新的符号环境、新的社会环境的构建,该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实践;其次从新的技术环境下新闻生产格局的嬗变入手,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不仅变革了新闻的生产者,调整了新闻的生产原则,甚至变革了数百年来的由编辑记者把关的新闻分发模式,从而展现出嬗变的新闻业态。本文第三部分运用迥异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的媒介环境学视角进行命题解读,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媒介的时间偏向、空间偏向、感官偏向、场景偏向;智能化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吻合人的生理特性,还是对人的神经系统的全面拟态,并对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嬗变的新闻生产格局的进行学理上的解读和思考。媒介从封建时代的教化工具到大众传播时代的启蒙工具再到人工智能时代充分满足所有个体需求的信息娱乐工具,媒介作为工具从精英阶层下沉到大众阶层直至下沉到每个个体手中。媒介技术的进化是这一下沉的根本动能,媒介技术进化带来的新闻生产力的提高、新闻生产关系的变革、媒介仿真能力的增强。最后一部分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对新闻业及社会的影响进行反思,并对这一技术背景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的困境,算法主导下的新闻业是否还是社会的灯塔进行思考,最后运用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分析人与媒介技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