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艺术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它是普通民众被教化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在政治、道德、宗教、审美上的理解,“教”有被教育、说教的含义,画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无论是弘扬正面人物精神或是讽刺反面人物的惰性,其意义都在教化、劝诫、教育人们,“教”比较生硬直接;对于“化”来说,更像是在说明绘画艺术的影响力,让人们在观看绘画作品的同时,从绘画的题材、内容、形式上潜移默化的被感染,“化”更偏向感性思维;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教”与“化”的统一。它可以影响社会大众的审美倾向,也可以反映社会现状,甚至影响人的生活态度。这种注重绘画教化功能的画论,从孔子儒家伦理学说中产生。它从儒家教义、伦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出发,被视为正统绘画的功能论。在古代,通过对圣贤仁君、功臣名将、孝子烈女等形象的描绘来加强封建统治者的管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警告劝诫人们的行为。经过长时期的演变,绘画艺术的教化功能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属性,根据当时朝代的兴盛、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观念的趋势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它从符号象征意味性的表达转变到墓室壁画的形式再到人物画的大量衍生,在朝代的更替中不仅在绘画艺术创作形式、技法等方面有不断的提高,在绘画艺术的教化功能上学者们也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到元明清时期从政治、道德、劝诫等作用转变为比德、美育、感化作用等,演变到今天依然在发挥着它的教化功能,并对当下的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封建社会的礼教作用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和政治的功能,在新时期形成人对艺术理解和批评的观念。绘画艺术的教化功能的用途转为美育和美化社会等教育作用,本文主要从这些方面来入手谈绘画艺术的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