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基础是学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自蔡仲德先生1987年在《音乐研究》第一期上发表《从李贽说到音乐的主体性》一文后,至今已有十二篇关于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论文。这些论文的中心论点或交融、或对立,论述大都有据可循,也有一定的说服力。笔者在对这些论文研究时发现,儒家思想对李贽的影响一般都被研究者所淡化和忽略,把李贽作为一个“异端”对待。但李贽在其著作《初潭集》序言中却称自己为儒生,这说明他是以儒者自居的。被人称为“异端”也是环境所迫,不得以而为之的。从其生平看,李贽从中举到辞官,为官几十载,将近六十才辞官,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显而易见;从其流传下来的著述看,《焚书》也好,《藏书》也罢,其高扬的还是儒家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君子正气。因此,在研究李贽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基础时,不能忽略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笔者在文中从李贽的三个重要的音乐美学命题入手,对这些命题的来源、内涵进行分析和整理后发现:第一,“声色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与先秦儒家孔子提出的“发乎情,止乎礼”并不是什么对立的观点,而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一种观点,是对孔子儒学思想一种新的阐释;第二,“声音之道可与禅通”这个命题,无论就命题本身来说,还是从李贽与佛学的关系来说,禅宗思想在李贽的思想中并不占统治地位。虽然佛学思想在李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佛学以及禅宗思想的地位远远没有超过儒家思想。李贽研习佛学思想的初衷是为了解释儒学,理解儒学思想的核心精神。抽去儒家思想,李贽的所有思想都将成为无源之水。第三,“琴者心也”与“琴者禁也”并不是对立的观点,李贽只是引用了《白虎通》的观点。“琴者心也”这个命题与阳明心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李贽的“心”与阳明心学中的“心”内容并不一致。该命题的思想与心学思想相通,更与先秦儒家思想相通。第四,“童心说”的思想与李贽的重要命题一样,都是以先秦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笔者通过对三个命题和一种学说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李贽的音乐美学命题及思想的基础并不是道家思想和佛学思想。李贽思想中的道家思想只浮于表面,佛学思想与易学思想、佛学与心学交织在一起,先秦儒家思想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他言与行的指南,是他所有音乐美学命题和思想的最主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