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人们对发展方式的反思以及对土地资源短缺认识的提高,城市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步向“存量优化”转型,以注重城区内部用地公平性和合理性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城市发展也愈加注重品质的提升,而公园绿地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支撑,其布局的公平性与便捷性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现阶段,存量用地内的公园绿地规划多以现状评价为基础,进而提出新增公园绿地的优化方案,但选址与布局的效率性却难以保证;同时,由于缺乏考虑住区与公园绿地布局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容易造成公园绿地分布不均以及与居民需求之间的错位,难以实现公平性与便捷性的社会目标。因此如何合理的规划与有效增补公园绿地,使其更好的满足人们日常游憩需求,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工作。基于此,为了使公园绿地在存量用地内最大效用的发挥其服务价值,提升用地布局的科学性,本文在国内外公园绿地布局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可达性理论、设施区位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对目前公园绿地涉及的分类、规模、服务半径和布局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总结,以与居民日常游憩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社区公园和游园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纺织城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与实际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纺织城地区公园绿地的现状布局以及居民需求。通过对研究区域现状公园绿地的构成要素、总量和布局进行梳理,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居民日常游憩活动的需求,将现状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得出纺织城地区公园绿地布局中存在着人均指标低,总量不足,服务半径过大,未考虑居民实际出行距离以及布局模式不成系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指标确定入手,根据纺织城地区老年人口较多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研究、实践以及调研问卷,合理的确定出纺织城地区拟规划的公园绿地的总量和服务半径,在布局方法上,针对老旧住区用地紧凑,存量空间有限的现实,结合位置分配模型,以公园绿地覆盖居民最多和居民总出行成本最小分别为公平性和便捷性目标,通过建立公园绿地与居民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合理的确定公园绿地的数量、位置、服务范围以及服务人口;并将服务人口与公园绿地面积进行校核,合理确定公园绿地面积,以保证人均指标反映实际服务水平;最后,再根据周边用地进行调整和优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引导。最终合理的确定出纺织城地区公园绿地布局,以期为现阶段公园绿地布局优化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