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塘底泥中既含有利于作物生长的 N、P、K及有机质等营养成分,也含危害植物生长的多种有害成分,是营养成分与污染物累积的重要场所。河塘清淤底泥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有害成分淋失会产生二次污染,同时也因营养元素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如何科学利用河塘清淤底泥,成为河湖以及土地整治过程面临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以南渡江下游塘柳塘为研究对象,沿塘柳塘布设52个样点,采集样品底泥的重金属、有机质、pH值、土壤质地等数据,以底泥的土地利用为评价目的,对河塘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以及底泥的肥力水平进行评价,并开展相应实验研究,探讨确保农业土壤不受污染与农产品安全的底泥土地利用措施,为河湖清淤底泥农业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首先,通过对52个样点河塘底泥理化测定,评价底泥的肥力水平。结果表明,塘柳塘河塘底泥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9.80 g/kg,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尤以中段(村庄段)河塘底泥有机质含量最高。河塘底泥黏粒含量均值为15%,以粉砂质粘壤土为主。较高的肥力与黏粒含量,有利于改良土壤肥力和构建质地优良的土壤耕作层。 其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与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底泥重金属污染,揭示塘柳塘底泥重金属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塘柳塘全河段河塘底泥Cr、As、Cd、Pb、Hg含量分别为9.79~77.07 mg/kg,0.89~5.04 mg/kg,0.13~0.56 mg/kg,17.30~55.11 mg/kg和0.07~0.46 mg/kg;Cr、As未超标,而Cd、Pb和Hg超标;Cd和Hg超标率分别为65.38%和59.62%,超标幅度分别为85.48%和82.95%。 河塘上段、中段、下段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范围为31.59-131.14,均未超过150,整个河段均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但各个河段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也有差异,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中段>下段>上段。中段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较高主要由重金属Cd、Hg污染所致。在河塘中段重金属Cd和Hg的单项污染生态风险均处于中等水平,在河塘下段重金属Hg的单项污染生态风险也处于中等水平;在其余河段单项污染生态风险等级处于低等水平。Cr、As、Pb在河塘上段、中段、下段的单项污染生态风险等级均处于低等水平。 河塘上段大部分区域处于为警戒级污染水平,而河塘村庄段和下段大部分区域为轻微污染水平区域。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异质性表明,在后期土地整治中,不同污染等级混合使用对构建安全的土壤耕作层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将塘柳塘底泥与周边南渡江沿岸裸沙地混合构建30cm厚耕作层,经旋耕机旋耕混合而成。实验区分为不添加与添加改良剂的4块样地,在4块样地上种植空心菜与苦瓜,测定收获的空心菜与苦瓜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并对其重金属污染及农产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疏浚出来的塘柳塘底泥与河沙混合旋耕后用于构建底泥混作耕作层替代土种植农产品是可行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空心菜的根部相较茎叶对土壤中的Cr、As与Cd等重金属更为敏感;苦瓜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小于叶菜类蔬菜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土壤改良剂对底泥中含量较高的重金属Cd的活性影响较大,使农产品Cd含量达到食品安全标准,但土壤改良剂重金属残留也会影响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