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污染场地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铬渣由于其化学形态与环境行为的复杂性,成为当今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针对天津某铬渣堆放场的污染土壤开展研究,旨在为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调查发现,该铬渣场污染土壤的铬含量约在20000mg/kg以上,导致植物无法生存。因此,修复的首要目标是降低土壤中的Cr含量,为初步的生态恢复提供可能。研究通过分析污染土壤中的Cr形态,制订了不同淋洗剂去除Cr的淋洗方案(包括酸淋洗),考察了淋洗过程对Cr形态的影响及其去除效率,并尝试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筛选Cr的耐性菌株处理淋洗废液。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对场地内不同地点、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的分析表明,铬渣场土壤的总Cr含量及Cr(Ⅵ)含量远远超出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mg/kg),总Cr(19702.4±349.8mg/kg)超出了规定的65多倍,Cr(Ⅵ)含量超出了6000多倍。土壤中各形态Cr含量大小为:水溶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氧化结合态。土壤细菌的检测结果表明,仅在A剖面的第Ⅳ、Ⅴ层检测到细菌群落。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极低。2)采用蒸馏水、柠檬酸、乙酸铵、柠檬酸盐及EDTA-Na2等5种淋洗剂淋洗污染土壤(Cr起始浓度为19702.4mg/kg),淋洗出土壤Cr总量分别为11051.3、11119.6、11418.0、11082.1、10494.7mg/kg,去除效果明显,但各淋洗剂之间的淋洗效果无显著差异。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加,淋洗液中的Cr浓度显著降低,直到第6次,其Cr浓度无显著变化。以淋洗效果看,最佳淋洗次数为6次。3)水淋洗处理使土壤总Cr含量降低34.3%。土壤Cr形态发生变化: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7964.5mg/kg、1628.7mg/kg、706.6mg/kg,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氧化结合态和残渣态Cr无明显变化。水淋洗后土壤各形态Cr含量大小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有机质氧化结合态、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4)酸化实验使土壤pH值显著降低,由碱性转变为中性。酸化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总Cr含量(本实验供试土壤起始Cr浓度为12946.8mg/kg降低到5119.8mg/kg~6396.1mg/kg),去除率为50.6%-60.4%,而CK土壤去除率为33.2%-40.7%。酸化试验使土壤Cr形态含量发生变化,其中水溶态Cr含量增加,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氧化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Cr均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氧化结合态。以酸化前后土壤Cr形态的变化、总Cr的去除效果及酸化试验各因素的贡献率为依据,综合对比发现酸化试验最佳的培养条件为21d,2.0mol/L。5)从铬渣场土壤中初步筛选出一株具有耐Cr强还原性的土著菌AV2A,其最佳生长还原条件为pH9-10。菌株AV2A对废液中Cr(Ⅵ)的还原能力,即Cr(Ⅵ)的去除率为49.95%,去除Cr(Ⅵ)含量为696.4mg/kg.相关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