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9876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球甘蓝简称甘蓝,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蔬菜作物。中国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展甘蓝新品种选育以来,先后有200多个不同类型新品种通过审(认、鉴)定。但许多甘蓝品种的系谱尚不清楚,对甘蓝育成品种的系谱研究与我国主要农作物相比相差甚远。通过系谱分析不仅能够发现育成品种更替演变规律,总结出在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和组合配制上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在育种中重要的骨干亲本。在此基础上解析骨干亲本的遗传构成,挖掘其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特异染色体位点和区段并揭示其遗传效应,将有利于提高甘蓝育种工作中亲本选配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创造新的骨干亲本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在对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甘蓝骨干亲本01-20及其姊妹系、衍生系以及由01-20和自交系96-100构建的DH群体,发掘骨干亲本01-20特异的染色体位点和区段并利用QTL揭示其遗传效应,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系统总结分析了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的系谱。1982~2012年中国共报导育成甘蓝品种219个,其中杂交种183个,所占比例为83.56%,尤其是近10年来育成品种中杂交种占96.74%;扁球型品种最多,为108个。对目前亲本来源清楚的176个杂交种的亲本组成进一步分析表明,176个杂交种来自261个直接亲本,可以追溯到67个我国地方品种和104个国外引进品种。其中黑叶小平头衍生品种最多(38个),其次是北京早熟(27个)。系谱分析发现亲本选配时不同地理来源或者植物学性状差异较大的两个亲本组配能够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并结合国内育成的几个重要甘蓝主栽品种的亲本组配特点,探讨在甘蓝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组合配制上的规律和特点。绘制了‘黑叶小平头21-3’、‘北京早熟01-20’两个甘蓝骨干亲本的系谱图。2、利用978对EST-SSR引物,2173对Scaffold-SSR引物和707对Indel引物在DH群体的双亲01-20和96-100间进行筛选,获得273对SSR和261对Indel多态性引物,将这些标记全部用于遗传图谱构建,获得了一张包含406个标记的甘蓝遗传图谱,包含9个连锁群,总长度为934.06cM,平均间距2.3cM。根据共有标记实现连锁群与甘蓝9条染色体的对应。3、在此图谱的基础上,根据2011-2012两年三季田间调查结果对甘蓝株型、叶片、叶球、种子、品质和抗性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共检测到与32个数量性状相关的QTL171个,其中与株型、叶片性状相关的QTL有58个,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38个;与叶球性状相关的QTL57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共38个;与叶色、球色相关的QTL38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26个;与抗性和叶球品质相关的QTL11个,贡献率大于10%的有10个;与角果和种子相关的QTL7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5个;并且有15个性状的26个QTL在至少两季调查结果中能够重复检测到。这些QTL的定位为下一步骨干亲本01-20特异染色体位点的性状关联和遗传效应分析奠定了基础。4、在多条染色体上出现了不同性状QTL成簇聚集现象。其中Chr.1上55.9~60.9cM处聚集了与株型和叶片、叶球性状相关的QTL分别为9个、7个;Chr.3上88~92cM处聚集了与株型和叶片、叶球、球色相关性状QTL分别为5个、7个、1个;Chr.7上27.8~30.9cM处聚集了与球色、叶球相关性状QTL分别为2个、4个;Chr.9上58.6~61.5cM处聚集了与叶色、叶球相关性状QTL各3个,与品质、抗性相关性状QTL3个。这些染色体区段为将来进行QTL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甘蓝育种过程中相关联性状的辅助选择提供分子依据。5、通过对骨干亲本01-20及其姊妹系和亲本材料的表型性状研究发现,骨干亲本01-20的表型特征在于综合性状优良,与其他姊妹系相比没有明显的缺陷,既继承了其原始亲本北京早熟的早熟性特征,又在株型、叶色、球色和品质性状方面有所提高。对6个姊妹系基因组SSR/Indel位点多态性比较分析发现,01-20具有1个特异位点,01-07-258具有1个特异位点,01-20和01-07-258共同区别于其他姊妹系的特异位点有6个。利用QTL定位结果,其中5个特异染色体位点与农艺性状关联并揭示其遗传效应,表现为骨干亲本材料外叶色绿,株型紧凑、叶球圆正,中心柱较细,球叶脆嫩。其中Chr.3上Indel64位点和Chr.9上Indel353位点具有明显的不同性状聚集和染色体区段效应,是骨干亲本01-20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染色体位点和区段。
其他文献
先天性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先天性唇腭裂易感基因的研究已成热点,国外许多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
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 L.)是一种冷季型温带禾本科植物,原产于地中海和中东,在中东、北非、亚洲和欧洲广泛分布。目前,二穗短柄草已成为研究谷物、牧草、草坪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tata L.)属于绿体春化型植物,幼苗需长到一定大小,方能感应低温通过春化。长时间低温处理促进植物开花的过程称为春化作用,在植物成花转
结合党的十九大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的指示,为了落实高校学生扶贫工作,有必要将大数据的理念引入高校贫困学生管理领域,并对高校贫困学生数据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构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探讨油茶果壳对Al^3+和Ca^2+的吸附性能,为果壳的资源化利用及林地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果壳吸附溶液中的Al^3+和Ca^2+,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和模型拟合,对其吸附特性进行了初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瘟疫的爆发。古代因为医疗水平比较落后,防范手段有限,一旦发生瘟疫,传染率、致死率都非常高。那么古代是通过什么办法来控制疫情?又是用什么手段来治疗患者的呢?黄帝时代:探讨疫病从此时开始  疫,《说文解字》解释为:“民皆疾也。”瘟,《辞源》解释为:“疫病,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传染病。”可见,“瘟疫”是古人对急性传染病的一种统称。另外,“伤寒”“时气”“温病”中部分注明传染或流行特点者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生产中一直存在着低产问题,主要是由于雄花多、雌花少造成的。因此,选育雌花多,雄花数量少、雄花序退化或者早期脱落的丰产优质品种,是解决板
脑卒中的预防重于治疗,如何在脑卒中的预防工作中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数千年沉淀积累的中医养生理论角度论述了中医养生理论对脑卒中预
会议
近些年我国道路桥梁施工项目建设范围不断扩大,桥梁设计桥型选择环节至关重要,连续梁桥受力合理,支点负弯矩具有良好卸载作用,能够使得桥跨跨中正弯矩有效降低,全桥弯矩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