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有了比以往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随时会遭遇经营风险。近年来,许多上市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遭遇财务危机,甚至面临破产风险,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ST处理(特指对财务状况发生异常或其它非正常情况的上市公司所进行的特别处理,即ST,其公司股票被称为ST股),连续三年亏损就会面临退市风险预警,为了维持上市资格,许多上市公司会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尤其是ST类公司,为了实现扭亏摘帽,多数企业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退市处理。债务重组原本是一种常用的解决债务问题的方法,却成为很多上市公司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债务人,同时也能满足债权人保障自身最大利益的需求。当上市公司因经营状况不佳而无法如期偿还债务时,与债权人协议进行债务重组,可以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尤其是ST类公司,大量的债务重组收益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使企业免遭退市甚至破产危机;从债权人角度考虑,进行债务重组可以尽快收回一定比例的应收账款,避免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损失。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既有其明显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实际中,债务重组的实施操作并不完全规范,尤其是ST类上市公司,他们通过债务重组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操控利润,对众多投资者的判断产生了干扰,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债务重组本是解决债务问题、改善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方式,现在却成为ST类上市公司操作利润避免退市的工具,究其原因,一是债务重组准则不够完善,二是资本市场的监管规则对企业净利润指标的过于依赖,二者都为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我国于1998年首次颁布了债务重组准则,之后经过几次修订也未达到成熟完善的程度,另外,我国资本市场的退市制度以企业的净利润指标为主,致使亏损的企业想方设法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净利润,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债务重组可以带给企业大量的重组收益,被许多上市公司用来规避退市风险,这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对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及其经济后果进行研究,以期能找出有利于改善债务重组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有效措施,使债务重组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国内外关于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研究很广泛,因中外经济环境的差异,实践中两者的运用也存在差异,基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在对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现实问题,以ST西北轴承的债务重组活动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文中对西北轴承公司2012-2015年间的债务重组活动过程进行了概括,首先,对西北轴承债务重组前后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虽然在实施债务重组活动后实现了营业利润的提高,摆脱了“ST”的称号;但通过对比西北轴承债务重组前后的各项财务指标可以看出,其各项指标在进行债务重组活动之后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其次,从财务报表项目识别出此次债务重组活动盈余管理因素,并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及空间,还从经济后果方面分析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最后,通过对ST西北轴承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案例的分析,指出其在债务重组盈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