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介入手术中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的识别与手术风险评估提供解剖基础,分析总结介入术后发生TOBS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1)采用大体解剖方法取成人尸体头颅14例,观察并记录基底动脉各穿支解剖特点;(2)选取无后循环血流相关疾病的脑血管造影病例20例,采用精确延迟曝光进行椎动脉旋转+3D-DSA造影,并于2D、3D旋转、3D重建图像阅片中结合解剖学基础对显示的穿支动脉进行识别、统计;(3)对DSA造影显示穿支动脉的结果与解剖学所发现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结果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分析。(4)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介入室进行后循环疾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术后发生TOBS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处理方案与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TOBS在后循环介入术后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对术中、术后可能引起TOBS的操作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椎动脉基底动脉DSA造影可显示脑干供血动脉长旋支,平均0.6支/侧,解剖结果为1.6支/侧,(P<0.05);造影可以显示基底动脉顶端的丘脑穿动脉,平均2.2支/侧,解剖结果为2.9支/侧(P<0.05),脉络膜后内侧动脉0.6支/侧,解剖结果为0.95支/侧,四叠体动脉0.45支/侧,解剖结果为支1.0/侧(P<0.05)。后循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发生TOBS6例,发生率13.95%,发生严重TOBS2例,发病率4.65%,动脉瘤介入栓塞合并严重TOBS1例,占动脉瘤病例5.2%,后循环AVM介入术发生严重TOBS1例,占AVM病例的 5.0%。[结论]DSA对穿支动脉的显示尚未达到解剖水平,但对于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示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应用于评估手术风险及患者预后。介入术并发TOBS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栓塞导致弹簧圈移位致血管闭塞、术后脑水肿导致血管痉挛闭塞引发脑梗死、栓塞穿支血管等,影像学表现为颞顶枕区、小脑、丘脑等急性缺血表现,严重TOBS可导致患者植物人甚至死亡,但多数发生TOBS的患者通过营养神经、神经功能刺激等对症处理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